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閱讀】《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一個 Google 工程師 X 佛教徒 設計的禪修靜觀入門指南

 《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作者:陳一鳴



關於 Serach Inside Yourself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靜觀的推廣。陳一鳴在 Google 早期的 2000 年進入公司成為工程師的一員,本身是新加坡人,亦接觸佛學文化。2003 年某一天,或許只是他當下突發的奇想,他主動嘗試與當時到訪 Google 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合照,然後張貼在他辦公室的外牆。或許是出於大膽和有趣的搞笑行動,他把這樣的舉動持續下去,此後只要有知名人物來訪,他都會刻意等候要求合照。這成為他和 Google 內一個標誌性的動作,也就是書中開始前的名人合照集,也。

2007 年,陳一鳴運用 Google 允許員工的15%自由時間,可以開發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教育訓練專案:Search Inside Yourself (SIY)。SIY 探索內在自我的訓練在隔年的 2008 正式推出,一年4 期,課程為期7 週,訓練總時數 20 個小時,內容是以禪修為基礎的 EQ 教導為主軸。 到 2012年 「Search Inside Yourself Leadership Institute(後簡稱SIYLI)成立,並獲得了Google SIY 課程的知識產權,致力於將這一培訓課程向更多的企業與個人推廣,也有了這本書的出版。

有天看到香港社福機構推出的工作坊活動宣傳,當時還未聴聞 Search Inside Yourself (SIY) 的內容是什麼,因為見到「原生於 Google 的世界級熱門自我成長課程」,所以就走去找找這到底是什麼東東,也就找到這本書。中文書名是《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明顯是加入了Google 有關搜尋引擎的元素(「搜尋」、「關鍵字」)。但還是從原文 Search Inside Yourself 會更單純的反映探索內在的自我 ,向內追尋自我成長的意思。

這書基本上以靜觀為本的內容。開始時以 EQ (或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EI) 這個比較多人認同其重要性的題目作出發點,首先試圖說服讀者: EQ 訓練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注意力,而注意力可以從平靜和注意自身開始。於是,也就進入靜觀的訓練,以至一些有關禪修的推廣。最後一章有關「Search Inside Yourself」背後歷程的故事,尤其值得留意。因為作者明白「禪修」無疑很多人開始時會覺得太遙遠、它的好處好像很虛幻;所以他從不同地方想到些想法和參考:目標方面,達到好像「運動的重要性」融入到現代人認知之中的程度;方法方面,在讀Daniel Goleman 的 《EQ》一書時如何想到兩者的連結;當然過程中也加上不同人物的參與,當然還有他的表達能力 。書本以外,也可以看看這些影片了解:

Search Inside Yourself | Chade-Meng Tan | Talks at Goog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8fcqrNO7so&t=433s
Joy on Demand | Chade Meng Tan | Talks at Goog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KQUy8NMEU


內客回顧

中文版除了每節的標題、副題外,各章也刻意加入一個個的「關鍵字」。雖然這些關鍵字或許不如原有標題那麼直白,尚可作為章節的少少重點提示:

一. Even an Engineer Can Thrive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二. Breathing as if Your Life Depends on It
三. Mindfulness Without Butt on Cushion


一.專注就是一個切入點,從 讀者所認識的 情商 (EQ) 連接到 作者想推廣的靜觀,這一章就是作為兩者之間過渡的一個因素;二.「平靜」 就是帶出和確立靜觀的主題,回顧內在察覺自己身體和念頭的靜觀。 三.「無限」 - 是指不受限制的方式。靜觀練習不一定只有打坐,可以在日常飲食和行路之中、或者溝通中的傾聽和回應。所以簡單的練習就包括 專注呼吸;不作為的靜坐留意自己身體感受的靜坐;隨時隨地的專注當下。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受傷的醫者 - 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受傷的醫者 - 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作者:林克明|精神科醫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教授


縱然作者是醫學背景的人;但看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完全不像那種灌輸深奧科學知識的書,更像是沿著心理學歷史的幾條脈絡之下,一本人物傳奇和心理學發展的故事。因為從書中看到作者在美國期間搜羅外文傳記的有趣經驗,不像是一般只有理科背景的人;所以搜尋一下林克明,想不到還找出一段台灣的文化歷史。

1970年代,早在林克明在大學時期, 同為臺大醫學院的學生林衡哲,與「長榮書店」店長張清吉催生出「志文出版社」,出版了林衡哲自行翻譯之《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由此開展出的翻譯出版系列「新潮文庫」,開了一扇讓當時人望向廣大世界的人文天地的世界之窗,也擴展了讀者的文化視野和求知欲。而林衡哲與林克明等許多同學一起加入譯書的行列,他們所翻譯之書籍,以心理學、精神分析領域為主。《佛洛伊德傳》和《佛洛伊德全集》就是當時

Wikipedia - 志文出版社
【人心人術】用書愛台灣!三輪車夫催生新潮文庫 開啟台灣新潮的一代


除翻譯外,這群臺大醫院的醫師也經常聚在一起聊文學、談社會問題。不定期聚會持續到1971年後開始固定每月一會,留美的林衡哲稱之為「譯友會」。 臺大醫院當時試過翻譯醫學教科書,也開始籌劃出版醫學期刊。終於在1973年《當代醫學》創刊。1974年林克明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進修,在外地繼續接觸外文傳記。而隨著臺大把內科教學內容變成期刊文章。慢慢的翻譯文章愈來愈少,本土寫的文章愈來愈多,本土的《當代醫學》終於成形,直至2013 年結束。而《當代醫學》打算準備閉幕前的幾年,林克明醫師以「受傷的醫者」為專欄題目,每期介紹一位精神醫學或心理學界的開拓者。這一系列的文章加上後來作者再努力的增潤,做成《受傷的醫者》一書的出版。

優質的期刊,令我想起從前也會找尋台灣出版的期刊,當中那份閱讀的樂趣,那時多麼希望香港也能訂閱得到。《數學傳播》《科學人雜誌》《經理人月刊》,現在有些可以在誠品找到,但可惜一些只有小眾市場而內容深入的選擇仍是不多。

我們都是看當代醫學長大的─《當代醫學月刊》的傳奇


在本書的內容以外,作者的序中也提到,我認為是一個業餘為興趣而做學問的情況下,很值得欣賞的毅力和心態。

「這期間近跑圖書館借閱書籍動輒10數百本,包括塵封多年的古稀珍本,也是為了求證解疑,幸運找到了專家學者或事件見證人的聯絡方式,居然還常得到善意的回應,大師們曲折豐富的人生,讓我有機會再到品嚐「做學問」的樂趣,也磨練說故事嘅能力,想來心裏就充滿感激。
本書記述的15位傳主,每個人的成長、「成名」過程都極其艱難,他們也多長期為種種身心症狀所苦(如果用現代的診斷標準來看,他們就正是名符其實的精神科病人)就我所知因篇幅所限,未包含在本書中的許多其他先行者,也多有類似的經歷。就如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他們也不應該是天生的聖哲,因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所以他們的學問才會是彌足珍貴的生命之學,而我們後人,接踵其步,也必得「困而學之」,不只從書本與師長,更重要的是從他人及自身中學習,才有可能終於「學而知之」。」

《受傷的醫者》讓我們瞭解大師們也是人,一樣經歷各種人生際遇、 悲歡離合。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具開創性的洞見,除了是學術工作的努力外,也有很多其實是生活經驗的累積。 相對其他如數學、物理等的自然科學發現所經歷到的的洞察力和推論驗證的能力,好像當其時的心理學更多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創見、魅力與表達力,去推廣其主張。 (例如是 彼得.賴克 (Peter Reich; 1897-1957) 的故事)

回到書的內容,自然地從最富色彩的佛洛伊德開始講起,他與榮格、阿德勒,以至後來一眾相關的人物的故事。由佛洛伊德與古柯鹼(可卡因)的側寫,若非佛洛伊德對自己想法的堅持或固執,以及對成就的強烈取向,未必能有「星期三心理學會」以至「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出現。 而他的這些做出學術成就的過程中所表現的特質,又如何與他自小的成長,日常的生活呼應。

節錄一些最深刻的段落: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Foodie】紅石榴實驗 - 不專業Pink Lady Cocktail + 果汁軟糖

 「五月石榴如火」 - 這一句是在中學的圖書館的書看到,書名現在都忘記了,但那時候很喜歡那本書的詩詞選擇。每一篇就介紹一首詩,和它背後的故事。

我對石榴的印象,算是一直只有聽聞而已。知道以花而言,應該在農曆五月夏天,花開時顏色紅得似火;古裝劇往往有個丫鬟叫石榴、而石榴裙代表女子;而石榴又是一種水果,石榴多籽,所以有多子的意頭。還未認得有沒有在香港遇過石榴樹,有一刻也突然好奇就連作為水果的石榴,一直而來也好像沒有接觸。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一叢千朵壓闌干,翦碎紅綃卻作團。風裊舞腰香不盡,露銷妝臉淚新干。
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爭及此花檐戶下,任人采弄盡人看。」

從前是對比帶刺的薔薇、或生於泥塘的蓮花,石榴花的樹卻是長於尋常屋旁,而更為平易近人。但現今石榴果都已經少接觸,要尋找樹木上的紅花就更難認得。今天資訊流通發達,我們好像已經知道很多,但很多又好像不是那麼真的知道。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Foodie】蘋果洛神花果醬

早前錦上路買的本地洛神花,大半拿來風乾,留下了少量用來做洛神花醬。

之前已經拿了少許來試做洛神花醬,不過當時只是把洛神花切碎。因為花萼的質地不像果肉般可以煮到溶化,所以成果仍然保留著粒粒的洛神花碎,樣子就像糖漬洛神花般。雖然酸甜的味道已經很好,但質地未似果醬效果,所以已經打算之後再做要一次要用攪拌棒打碎的。

說起洛神花、除了是十幾年興起,另外就是香港遠一點的地方行山時,遇到的幾支消暑解渴飲品,最常見一是紫背天葵、二是洛神花、如果還有山楂烏梅,行得最熱最累的時候,不得了一定要來一支。到初次接觸新鮮洛神花的樹,是幾年前義工入西貢收成洛神花,當時已經期望有一天如果有地方可以讓我種種香草、果樹、之類的植物。自耕生活,幻想多好。

今個聖誕節順手清理雪櫃入面的 3個放了很久的蘋果,所以試下先用蘋果製作果膠的做法。有另一種為洛神花製作果膠的做法,是透過熬煮洛神花當中的芯,不過因為準備風乾時已全部去掉芯了。也為了不浪費地去除幾個舊蘋果,兼順便試試做蘋果果膠。 大概兩個蘋果是單純的提煉蘋果果膠,一個蘋果的份量是用在這個洛神花醬。以下食譜都只是果醬部分:

 #蘋果洛神花果醬 (約120g)

蘋果 一個 ~240g
糖 60g
水 適量
檸檬汁 少量 
洛神花 40g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隨想】我們的小店中秋 2020

中秋過去,難得的一連四天假期,過去了。

月下同行

今年中秋小店還是決定推出月餅。起初我這助手是並不支持,在今年市道和準備時間不多的情形下,還要研究用新產品推中秋市場的。倆人商量之後,折衷之下,是抱著保留市場上的存在感,在不求銷量的情況進行今次中秋企劃。前期主力由太太店長設計款式口味,在她的嘗試完成後,中秋前那一星期的時間就是不斷工作的時侯,連帶我這個助手也一直幫手準備月餅、包裝、送貨。


從去年做焗的水果酥月餅,到今年的冰皮水果餡月餅。其實用現成材料的話,冰皮比以往焗的更簡單,因為本身全是熟的材料準備好後就是包餡壓模就完成,但冰皮月飯要準備怎樣存放和運送方面就很考心機了。縱然如此,當做起首批KOL單的時侯已經發現要提早截單,但之後每次準備起貨的那天仍是最忙碌的日子,同樣做到懷疑人生。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隨想】 香樹森林動物寓言

依家gei時事,真係忍唔住要寫返出黎笑下。

係從前唔係好耐的廿幾三十幾年前,過百年來獅子管理住呢片香樹森林。由過每次辦事的判決同經驗,紀錄成「普通約章」去依法辦事,係獅子成長過程中摸索到的管理手法。有一日,狗狗大臣係處理森林的土地問題時候,題下佢:「嗯...照似前d合約咁呢...森林北部嗰片土地,之前係臨時係北面老虎借黎,依家我地d香豬一早習慣成個香樹森林係一體gei,  佢地住緊的地方到期之後點算呀?」當時狗狗仲係行緊精英制,唔似依家出名為五斗米擺擺尾,做做show。
獅子:「洗唔洗同嗰隻老虎傾傾佢呢?好,大家傾下之後點算。」

呢個時候的老虎坐上北面大陸的王位不過幾十年,百廢待興。佢嗰套統治手法都係依法辦事,但法規由我寫成,最緊要都係「我話事」。之前有時自己爪痕,搞廢左大片土地,有時又搞殘左d小動物,又要再摸索試過,大家跌跌碰碰咁發展,未有心力管理呢片繁榮的香樹森林,所以仲點同你商量點做咩?老虎的口風好簡單:「It's all mine!到時我全都要!」。最後結果就係約定香樹森林嗰場13年後交俾老虎。但點run落去?跟獅子嗰套啦!大家放心,將來一個虎口之下有兩種制度(吼~),香樹森林將會獅規虎循,50年不變,香樹森林由香森動物治理。雙方出份虎獅聯合聲明,立張字據係聯合動物世界。

同埋係過渡時候,老虎派老狐狸黎香森開個「通訊社-香森分社」,呢個類通訊社老虎領地內外都有。 嗯...重點黎啦,通訊可以是一個有趣的功能,香森分社的老狐狸呢方面好識玩。  今日重點係想講狐狸一族。時移世易,老狐狸的「通訊社-香森分社」流傳落去變身「老虎政府駐香森聯絡辦公室」,仲有「香森事務辦公室」等狐狸崽。從前到現在,大家都是狐,狐假虎威、為作虎倀的狐,沒怎麼分別嘛。

係獅子管理下,老狐狸當然不敢造次。但到交接終於發生左之後,雖然話香森動物高度自治,但有時老虎知道唔方便出面講既,就搵借狐狸崽把口講幾句……有時狐狸崽又鍾意自己衝出黎講下野,有句成語叫狐假虎威……總之,狐狸開口,班管治階層的狗狗 Puppy,就會頭耷耷、搖搖尾、聽話、Good Dog。所以某程度狐狸崽真係可以係香森做到舞高弄低。今時今日的狗狗 到底為虎作倀,定係 為狐作倀?是旦啦,係香豬受害的角度咪一樣。

只係今日,狐狸崽又黎口多多:「邊隻豬豬唔聽話,狗狗應該要 D左佢!Q左佢!炒左佢!」。其實狗狗習慣賣豬仔ga la ,而狐崽野心,一早豬豬皆知。不過狐狸崽實質無權,無咩既,亂叫下啫。.... 

作為維護香森動物權益的香豬當然要笑下佢地啦:「多管閒事,香森事務唔到狐狸佢亂叫喎。」「根據香森基本法22條,中央政府所屬各部門,......,均不得干預香森自行管理的事務。...... 甚至如需在香森設立機構,須徵得香森政府同意喎....」狐狸的角色一向都係「講野」(吹水):「我地唔係22條所指一般意義的中央所屬部門」。狐狸心裡自己代表老虎,老虎就係話晒事,我地係香森的做法就係「我話事」!

另一方面,見“主子”俾話的狗狗就急了,只有繼續用佢最慣用嗰套花式-謊言藝術:「狐狸是22條第2款所設立的3個機構之一,代表老虎,理所當然提出意見!」
Shit!狐狸話唔係22條?OK,改返先:「狐狸代表老虎,理所當然提出意見!」
Shit Shit!俾豬豬捉到我咁柒改口tim,兜返先:「狐狸一早設立係度代表老虎,不是22條第2款所指,@!?#*^......」 唔睇下22條第一款gei...?都話呢招叫謊言藝術。
Shit Shit Shit!邊隻狗狗咁死蠢,講多錯多,呢鋪真係要炒左佢,重新整頓狗狗隊型。

所以各位小豬豬要知道,講大話係唔啱ga。用大話掩飾大話係遲早會穿崩,醜死怪的。

唉....其實狐狸多管閒事多年黎都係問題火頭。狗狗錯在心態同做法,亂咁周圍撲火,搞到重組隊型係柒。但大家本質不變,接下來的遊戲模式咪又係咁。如果為虎的選擇作倀,如果狐繼續假借虎威,如果香森的當權狗狗繼續只識討好外面的權貴。大家認為香森「主人」係邊個……香豬除了嘲笑之外,其實應該做咩?一直以來我係覺得學到的教訓和下一步方向才是港人將來的重點,有機會再寫。你又點睇?

* 各動物只係顯然的借喻,可惜現實有時人比動物荒誕。

~條文~
香港基本法第22條:
「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如需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機構,須徵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意並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的一切機構及其人員均須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

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須辦理批准手續,其中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

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北京設立辦事機構。」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從音樂劇 《Company》 到 Netflix 《Marriage Story 婚姻故事》 的一首 Being Alive

《Marriage Story 婚姻故事》 中的男主角 Charlie 在官司告一段落後,與劇場朋友在酒吧內傾訴,然後唱出這首 <Being Alive>。


Someone to hold you too close,
Someone to hurt you too deep,
Someone to sit in your chair,
To ruin your sleep.

PAUL: That's true, but there's more to it than that.
SARAH: Is that all you think there is to it?
HARRY: You've got so many reasons for not being with someone, but Robert, you haven't got one good reason for being alone.
LARRY: Come on, you're on to something, Bobby. You're on to something.

Someone to need you too much,
Someone to know you too well,
Someone to pull you up short
And put you through hell.

DAVID: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 you know.
JOANNE: You're not a kid anymore, Robby. I don't think you'll ever be a kid again, kiddo.
PETER: Hey, buddy, don't be afraid it won't be perfect. The only thing
to be afraid of really is that it won't be.
JENNY: Don't stop now. Keep going.

Someone you have to let in,
Someone whose feelings you spare,
Someone who like it or not,
Will want you to share
A little, a lot.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閱讀] 《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 當責-授權-賦能 的運作方式

《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
張文隆,商周出版,2010

剛剛 8 月的 177 期 經理人月刊,以「帶出得力部屬的11堂賦權課」為主題,當中對這本書和作者的名字有點印象,其後圖書館就留意到這本書了。「賦權」Empowerment,或者最初我接觸時所聽「賦能」Enabling 的概念,一直是個希望更好地做到的事。怎樣才能讓團隊成員有能力做出成果,有所擔當,從工作中得到滿足,感到的是成長而非消磨?剛開始閱讀時,覺得只是大堆文字鋪陳說教著一個簡單的理念;但愈讀下去就愈是欣賞,當看到它的脈絡之後,和它對每個小步都有深入的闡釋。是值得細閱的書。

Accountability (當責)


這一切從 Accountability (當責) 開始講起。本書認為責任感有兩個層次,「當責」是「負責」的提升。負責者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把事情做對;當責者更是有責任去交出最後成果、做對的事情。這說法是怎麼樣?想起2017年龍尾人工泳灘工程中的遷移生物行動,職員指有關的搬遷手法是按規定而做。事情是做了,但所謂方法是否做到保護生物的原意乗成果?又例如,工作上這個電郵我是寄出了,要我做的事在行動上是做了,但我是否有跟進目的有否達到?當責的態度就像《7 Effective Habit》中的首要習慣-主動積極。如果區分一個陷入受害者循環的人,總在推諉卸責、怨天尤人;他要提升到負責;更要向外再跨出一步,會主動想像「我該做些什麼,......,以交出我所期望的成果?」。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閱讀] 《父母效能訓練》 的 「行為四角形」

今日分享一本書《父母效能訓練》,介紹一套同名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 P.E.T. ) 的家長訓練課程。所教授的核心技巧是積極聆聽、「我」信息、轉換法、和無輸家的衝突協議。而「行為四角形」 是這套方法內,認識在什麼情況用什麼技巧的關鍵。今日就著書本中的內容,介紹一下 P.E.T. 中的 「行為四角形」 的概念。

在開始之前,會先循書本的切入角度了解這套家長訓練的背景和理念。


在1962年由心理學家的 Thomas Gordon 提出。對當時的青少年成長、家庭問題中,他看到往往父母只有被責備,而無接受訓練的機會。每年有無數的新手爸媽展開人生中最困難的任務—迎接完全無助的嬰兒。他們負起照顧孩子身體及心理健康的責任,並將孩子養育成具有生產力、合作、能有所貢獻的公民,還有什麼被此工作更為困難吃力呢?然而有多少父母接受相關的訓練?

許多父母仍然沿用它們上一代的方式教養子女。其實在心理學、兒童發展以及其他的行為科學,皆提供有關孩子、父母、人際互動、如何協助他人成長、為他人創造健康的心理情境等方面,一些豐富的新知。

他最初擬定的目標是教導父母一些專業諮詢師、治療師所使用的技巧,以協助孩子克服情緒的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即使不曾修過大學心理學課程的父母也能學習這些技巧,並且懂得如何有效地適時地幫助他們的孩子。

父母是人,不是神

本來是兩個單獨的個體,突然間轉變為先生和太太,以及父母親的角色。嚴格而言這種轉變並非好現象,因為它會導致父母忘了自己仍然是人,只要人就會犯錯,人有其限制,人有真實的感情。當他們失去了自我,更忘了他們的情緒可能因時因地而不同,他們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以為父母的身份必須優於他個人。

這訓練告訴父母無需丟棄人性,而成為稱職的父母。你能夠接受自己面對孩子時,所擁有的正面及負面的感覺。 真實的父母,有時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可以接納,有時卻有無法接納。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閱讀] 《冰山在融化》 變革的步驟與溝通

《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從前看過網上版本的介紹,是一本講述如何在企業內推動變革的寓言故事,今次經過圖書館看到。心想不一定要是公司的大型變革,面對在很多程序中的小改動,是否都可以有學習之處?而書中的八大步驟分別是:

「搭建平台」
步驟一:建立危機意識
幫助大家意識到變革的必要,以及馬上採取行動的重要。
步驟二:成立領導團隊
確保成立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團隊,一個具有領導才能、公信力、溝通技巧、權威、分析技能和危機意識的團隊。

「做出決定」
步驟三:提出願景
讓大家清楚認知變革後的未來與過去會有什麼不同,預見願景落實的步驟。


「實行變革」
步驟四:溝通願景
盡可能讓全體成員理解並接受變革願景和策略
步驟五:授權員工參與
盡可能為那些願意投身變革的人掃除障礙。
步驟六:創造近程戰果
盡快取得一些看得到成果的勝利
步驟七:鞏固戰果並再接再厲
取得初步成功後要更加努力,不斷進行變革,直到將願景變為現實。

「鞏固成果」
步驟八:將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中
堅持新的行為方式,確保他們成功並日益強大,直到取代舊傳統,成為企業文化。

故事中面臨融化危機的冰山,可以是整個公司、部門,但應該也可以是一個職場小薯仔,日常所面對的工作?只是當然地規模有別。例如,小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有事情發生,留意到一些徵兆,預計日常流程需要改變。希望提點自己可以這樣做:

1. 馬上讓大家看到情況。挑選一個小型的領導團隊,大扺1至2人的SME/Change跟進。
2. 讓團隊研究處理的方案,提出主意和步驟。(耐心和追蹤進度)
3. 向全體成員解釋方向和做法。了解執行者會面對什麼困難,並嘗試協助掃除。盡快有一些可見的成果。累積成果直到完成改變。
4. 將新流程傳送給所有人,監察新流程的執行。

此外,現實會面對的困難,可能是如何順利推動每個步驟當中涉及的參與者。企鵝弗雷德每天觀察冰山,本身是可算是冰山狀況的SME,但這方面的知識冷門得其他企鵝沒什麼認識,大家因習慣而既有的信念是:冰山是大家安穩無憂的家。所謂推動變革,一個重要部份就是推動這些「企鵝」/「人」們去進行變革。

就像在研究型的弗雷德推動行動派的主管愛麗思時,最有效的是帶她親自看看。為準備在時間匆匆的領導層會議中說服高層,他要預先了解與會者的特質,才決定以看得到的模型輔助和動之以情的說話來闡述主張。然後讓大眾理解現況時,也是類似的方法,可以眼見的模型作類比。

而企鵝國王路易士成立團隊後,先是要聯繫大家關係,讓成員對團隊有信心,再由成員不斷發掘和討論各種方案。決定方案後,就是溝通上有親和感染力的巴迪和路易士向群體交待方向,帶動大家。過程中群體內成員可能有想法可以幫助變革的過程,團隊就去支持這些願意貢獻的小企鵝實踐他們的計畫。

相比步驟,這份推動力的作用更能在不同層面的工作有所作用。 無論是Change,以至恆常Routie的、各種零碎Ad hoc 的。回到小薯的辦公室工作上,看完這本書後的想法,一個立即可以嘗試的行動,就是留意一下這 8 個步驟是否改善這些日常的改變。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青蝶脊-尋路 + 屯門青山的聖山墩臺考察

路線:青蝶脊-青山山頂(517副頂、發射站、韓陵片石亭)-青山青雲站
點去:屯門市中心,乘巴士 K52 往望后石站 ,過馬路後沿龍門路向巴士的反方向走,經過將來的隧道入口之後沿臨時行人路行,有樓梯處即為青蝶脊的登山入口。
需時:從 龍門路 入口到 青山發射站,大約 1 小時 45分,從「韓陵片石」亭到山腳約 45 分

 青山,今次探索了一條經青山南面「青蝶脊」的登山路線。上一輩的行山界有一條稱為 「杯靈雙渡」 的「考牌路線」,經過杯渡山(屯門青山)和靈渡山(元朗圓頭山),當中上青山一段經東面青山禪院的話,已經是修葺好了層層的階級急上山頂,數年前上青山接走良田坳下白泥時已經走過,算是上青山的大路之選。去年留意到另一個選擇則是連接青山和蝴蝶灣的「青蝶脊」。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閱讀]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我們養育小孩,是否要按著某套「教養」的方式,將孩子管教養育成醫生、律師、或某個大家希望將來要達成的職業?是否可以我們到要訓練孩子在音樂、語文、STEM等各個方向變成專才?


在了解本書的觀點之前先要區分另一個有關「教養風格」的概念:Parenting Style 是 按 家長控制 (Parental control) 和情感關愛 (Parental warmth) 兩個維度 劃分的四象限分類。普通推崇恩威並施的權威型教養風格,不過風格的形成和尺度會受社會文化時宜等因素影響著。這個常見的「教養」詞彙在本書旳內容中沒有提,這是留意中文書名時要區分的一個誤會。
專制型(authoritarian)、權威型(authoritative)
疏離型(uninvolved)、放任型(permissive)
而本書所不同意的「教養」,是指以為有種絕對標準的方式,作為做人父母/教養孩子的公式;是指家長以為可試圖形塑孩子未來的模樣。父母所造的事,不是一項工作,或職務。如果有一個共同目標:要將孩子變成一個更好或更快樂或更成功的大人,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而非為了達致某個標準答案。無論夫妻間、親子間、以至人類共同撫養的行為,這書認為這份愛和親密不再是虛無或哲學的觀念,而是演化出來的天然因素。

書中借助有關孩子發展的科學 ,透過各種實驗顯示孩子學習時一些與成人不同的特質。例如提出:人類成年期和幼年期的共處,讓小孩有足夠的幼年期去發揮學習和探索的特質,讓將來的他(以至人類族群)能夠適應變化、進步。而真正教養的關鍵仍是親子關係,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相處,如何提供環境讓孩子發展他自身的可能性。原文書名會更反映到這個觀點:木匠 (carpenter) 和 園丁(gardener) 的分別 。「愛並沒有標準或是藍圖,其意圖並不是要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給予他們成長茁壯所需要的東西」。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體驗手作步道-「自己山徑自己修」(Day 2)

為斜度大的路段加上石梯級

進入第二日的工作坊,上星期日活動完結後徐老師的「千里步道」團隊就要回台灣了,今個星期就由香港漁護署的現職/退休同事 帶領,最老資格的幾位退休或快將退休的老總、師傅,各位年輕管事的也懂是交給他們帶領大家。示範一時各有主見,是老師傅的經驗;一時對對方想要什麼,兩人又合作無間:「以前一齊砌左成條路上馬鞍山喎」

這次不用木頭,而是完全用石處理。在坪墩村,大網仔路附近的山徑起步不遠之處。附近的大石比上次多,第一步都是採石,說有拳頭大的才看上眼,當然是因為工法不同之故,過程和成品的確是沒有碎石的需要。到之後砌石時也遂漸會發覺分得出不同質地的石頭:有容易打碎的粉石,多帶點粉紅粉黃色,折面會看到顆粒質地,應該是沉質岩類;有種打開的折面會是黑色片狀,聲音清脆,有點陶壺感覺的,可是岩石類型就不懂分別了;而最合適使用的就是常見的花崗岩質地。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體驗手作步道-「自己山徑自己修」(Day 1)

台灣的陸地面積是香港的 29 倍,人口只是香港的 3 倍。山徑的使用率去看,山跑比賽一年就有二百多項,竟然小小的香港卻是亞洲第二。山徑使用頻繁,路面的損秏也多。綠惜地球、千里步道、漁護署,這兩星期就舉辦了一個「自己山徑自己修」的活動。
修復前後的對比,將沖蝕溝回填成土木階梯
事前的講座亦由 台灣「千里步道」的嘉賓分享有關手作步道的經驗。從海外幾個較大型的志工組織講起,包括講者參與美國-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志工(The 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ATC)的經驗,從當時選擇㧵石仔的故事和經驗,到當地導師如何講解;在補路修橋的過程中,處理不同情況的工法和一些設計背後的考慮;講到回台灣後的步道發展,包括台灣近年推出「步道學」、找回傳統手作步道經驗的「步道師」、和政府合力修整傷健共融的步道等;再到世界各地的有趣步道分享。例如廁所設計、移動的橋、天然的樹橋等。也少不了香港步道-麥理浩有關郊野公園發展的一番話、和劉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的連繫、考察中看到傳統古道中的問路石和修路碑(東和墟)串起的歷史關係。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生活雜記 - 學車、進修、小生意

近月決定學車,第一步的報考筆試,政府網上報名的功能完全是廢的,只有襯著放假日子,親身到長沙灣填表報考。報考的櫃位並不多人輪侯,整個過程算很快完成。只要帶好: 1) 近3個月發出的住址證明,2) $510 報考費。 11月6號報考,筆試排到 11月29號,筆試合格的話即日發出路試排期:下年9月初。之後就是慢慢再找學車師傅。以從前在街機賽車的表現,認真擔心,祝好運⋯⋯  對將來是一方面看到最近的交通事故的意外難料,另一方面看到近期對 GOGOVAN 出市集、開始出批發市場大手入貨等需求,如果更投入幫手的話車應該會變得很實用。

留意到一個 「Udemy限免課程」的 FB group,經常有免費課程的優惠碼提供,應該是用程式撈出來的。已經遇到幾個好像不錯的課程,試過輸入優惠碼是有效的。人奇怪的是,對比之前在Coursera付費的自學課程, 今次幾個課甚至連開始也未曾開始,這是對於沒有認真付出就沒有珍惜和盡力的意思嗎?還是面對未熟悉的平台就遲遲地不去行動? 進修的心願偶爾仍會浮起,看大學的課程選擇科目時,卻總是很猶豫很多可以自學的內容是否值十幾萬去讀個碩士 或 短期課程?如果是買一個學位的心態,換取轉行的資格從Freshgrade做起。是否值得?

年尾PMI membership 要續期,又是一筆開支 :( 。好不好盡快了結那 60 PDU 就等2年後,才 PMI + PMP 一次過續?還有又到為網址續期的時侯,為女友生意開展的網頁掉空了一段時間。跟 FB 提我的兩年前的Arduino玩具車一樣,彷彿很多興趣總可以去到某個水平,然後就是無形的高牆罇頸。以業餘的時間投放,而要做到更好成果並不容易?

工作進入年尾12月, 人手緊拙。Mission impossible的困境又叫人怎會應付到呢。遲收工的情況令家人都經常咋形,當收工後回到家已經是別人晚飯完兼收拾好的時候,霋時也會感到自己其實是不是收工很晚呢? 工餘時間又要幫手伴侶的生意,沒有什麼自主的時間。但 FB上提醒的回顧,距離早期到觀塘新商廈擺過的市集,原來已經是2年了。這小生意現在也總算有些成長,從摸索中到可以是有點成形了,為她的成果歡喜。要增加生意額,大概就要改變運作的方法去擴大生產規模,這方面怎樣做還要再摸索⋯⋯  然而,一天只有24小時,我又可以做得多少呢?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社創的 Side Project

近幾個月在進行的一個項目,近日終於走到一個milestone里程碑,項目通過了評審,明年可以撥款推展。雖然撥款之外伴隨的是資源、還有限制,不過相信成事最重要的還是靠成員的想法和執行力,反而是對自己能力上可以做到什麼,就充滿懷疑和不安。為己為人為行業為社會,希望能做到一點成果、讓另一伴所走的輔導業情況有一點變化、讓人減輕一份困苦煩惱。所以,希望這個生活中的 Side Project 可以走下去。

近年愈感到一個 Designer 的重要,要成就出一件見得人的作品,外觀包裝最影響著給人的印象。剛好今次在大家考慮製作Logo時,Youtube 上自學了一下 Inkscape 這個開源軟件,一個類似 Illustrator 的向量繪圖工具,把他們的想法做出來,又打開了一扇技術的門。之後剛好又看到幾本書想分享一些章節,粗粗地自製一份圖片版的內容分享。

不過暫時技術只做到一些簡單繪圖和小修小改。對於設計上的美感和表達、可以隨心而畫的技術等,如果有一個更專長於畫畫的人應該會做得更好吧?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WebOrganic」mBot 友師義工、深圳「厘米空間」 考察

最近參加一個在屯門區的 STEAM 義工師友計劃,最近開始到小學和他們一起上堂玩 mBot 機械人編程,第一天坐在兩位小朋友旁邊觀察,看著兩個人仔的互動比 mBot 吸引,一動一靜的倆人、從行為可以看到他們有不同的需要,和成長中要學習的課題。下一節開始會再和其作人組成小組去設計表演、參賽,這兩種性格如何和別人合作,可能是挑戰同時也是學習機會。很容易表現出想法和需要的小朋友,從什麼時麼人在長大後變得複雜難懂的呢?

兩年前的Arduino學習文,記得大概是那時候 mBot 初被留意作為教學用途,到現在市面所見的STEAM興趣班基本都以mBot作為兒童編程教學了。
Android + Arduino 小車的手機藍牙遙控計劃
Arduino 淘寶小車 - 焊接/使用CH341的Driver/功能測試



上星期跟一個前海交流團北上,由招商局基金會安排到訪位於深圳南山區「蛇口網谷」雙創基地(沿山路和南海大道之間,工業四路至工業八路)的地區(南山半島東部,應該是后海灣地區),參觀一間 「招商啟航」營運 的孵化加速器—「厘米空間」 (CM Space 的 CM 就是招商局的 China Merchant ),和相鄰的共享工作空間-「招商創庫」。整個園區會令我想起在班加羅爾工作時的園區,巴士沿大街行走到園區前下車,經過一個保安崗位和大閘進入,三楝的大厦園繞入口後的空地。我們進入其一座約十層的工業區大厦,就是今次拜訪的「厘米空間」。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閱讀] 不被情緒勒索的 51 個方法


早前誠品找參考書的時候,發現到這本《不被情緒勒索的 51 個方法》-和田秀樹,當查過圖書館已有後,就打算慢慢等排預約。到某天另有地方剛好發現了,可以借去閱讀。原來,它的內容跟書題所寫的「情緒勒索」這預期有點出入。相比近年所講的以情緒作為操控手段的(Emotional Blackmail)— 「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這本書所講的更多是:如何不被情緒操控了自己,和如何調整情緒。所以 Emotional Backmail 式的情緒勒索著墨不算多,只有第一篇「你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嗎?」勉強地關於那個「不被情緒勒索」的主題……

【圖輯】15張圖讓你一次了解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如書中的前言,情緒整理的重點不是在於如何消除自己的情緒,而是如何不被情緒影響。我們畢竟是人就會有情緒不好的時,但如果可以的話,與其心情不好,還是希望好心情多一點,所以作者希望這是讀者可以心情由負轉正的情緒之書。

有豐富的情緒和把情緒表達出來的人更討人喜歡,但是想做到不被情緒劫持了你的行為反應,要減少引致行為問題,起點就由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第一是了解自己,例如「對於自己比別人更急躁」這件事要有自覺。第二是不把自己的想法視為絕對,接受其他的可能性。第三是重視結果,然後在做出行為之前可以在認知上作出選擇。本書的這種模式,有點像從認知行為學派的角度出發。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 is to choose one's attitudes. - Viktor Franki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2018年夏 - 富士山:距離山頂尚餘那最後的一段路

從打算行富士山開始,今年已經在 Facebook 見到好幾位朋友登富士山的相,網上看到的形容大多是「登山其實唔難」。今次到埗日本時,颱風天鴿剛剛經過了關西,到了預定登山的日子剛剛好重開了;遇到過一些行李上的問題也終於解決了,所以更是對上山充滿期待。但其實今次是沒有走到山頂了,對這個失敗記錄本來也有點猶豫,只係理性再考慮,都相信在第二天早上天氣的因素下,撒退是正確的決定。可惜風雨之下未有紀錄當時天氣,網上找到幾段當日記綠,好讓看到也有心理準備:除了個人體力、裝備和行程準備等,山上的天氣變化也是可以令難度和風景大幅改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9月7日5:24の富士山頂上です。台風の時のように荒れてます。突風が風速15mを超えています。気温は6.1℃です。  - https://twitter.com/mushphoto/status/1037802596017172480

9月7日9:30頃の富士山御殿場口頂上の様子です。雨風ともに強く、台風並みです。大変危険です。気温は7.1℃です。 - https://twitter.com/mushphoto/status/1037870025284022272

Yamakei Online > みんなの登山記録 > 富士山(54歳から始める山さん)
https://www.yamakei-online.com/cl_record/detail.php?id=140693


早上約八九時到河口湖站買巴士票後,到7號候車處等車,也是整個車站最多人排的隊伍,在車站的最外圍。而站旁有一個專櫃賣票,要方便的話可以不用進大站買呢。巴士大約 9.30 開車,開往五合目Subaru Line 吉田口站 準備出發。先行逛一下這裡的商店,買了一支中等尺寸到膊頭的金剛杖,行神社,和在手信店二樓的餐廳食飯,之後就和女友分道揚鑣,大約十一點開始上山;而她就可以用山下的「河口湖・西湖」周遊巴士卷 遊覽。

初段平路為主,可見火山地質的土壤

北富士演習場、山中湖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的變化-雙方交流而非單方融合,才能彼此學習

這份有關「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的問卷調查,回顧原文的話其實伴隨著大量的題目,所以可以抽出不同的感興趣的數字作為題材,除了常見有關身份認同、兩地關係評分的數字外,還有幾項數字的變化和往後發展在我看來是有重要意義的。

中港融合(或者:香港被融合)是一些對香港前境有所關心的人,所感受到的一份未有明言,但似乎某個方向在逐步進行中的感覺。 不必等到50年後(現今只剩30年了)才一下子去傾要不要那套「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變化早在這大方向中潛移默化著。害怕改變可能讓人選擇全面封閉或抵制,要擇善固執當中的選擇才是困難。強勢的,與其只去強推改變,更有價值的應該是好像不同的兩個人,如何在交流中一起改進,『和而不同』。

許多負面指標的下降,對前往內地的接受程度上升等,正好反映著內地的一套在對香港的日常影響已逐漸增加。早從以往的較為離地的經濟金融,到散戶參與的股市方面,香港股市從受美股影響變成與中國的相關性更大。從前睇恆指你會想起匯豐,今日你會想起騰訊;近幾年淘寶、順豐是不少「達人」的購物、送貨平台。支付寶Alipay、微信Wechat 的手機支付今年同時以折扣攻入香港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韓國綜藝節目變成內地版後一樣受香港年輕人留意,多套內地電視劇集在香港熱播。這些日常生活上的事慢慢造成一部份的文化差異收窄,要到內地生活(旅遊、創業、升學、工作、定居)可以幻想轉變比昔日減少了,接受程度就會增加。

對於熱愛旅遊的香港人,在前往內地旅遊的接受程度最高,"周未Chill下" 已經常見於最近介紹深圳玩樂的媒體文章,很可能是今後拉近香港人認識內地文化的一道門。相對於旅遊對很多人印象必然是離開香港,其次的創業大抵出於本地的機遇不足。而升學除了特定程度/科目外,內地大學往往仍是本地大學之後的次選,吸納著部份學生。
願意往內地生活的比例在2018年都有上升


問題中分開了「交流」和「融合」,不知在答題者的想像中是否有清晰的分別,結果反映出是交流多於融合。我想這正是要推動中港關係是「即」是「離」的人應該思考之處。中港兩地各有擅長和落後之處,學習別人長處,改善自己人民生活才是一個地方的政府應該推動之事。如果把一切都齊一了,反而令當地欠缺特色和變化,沒有了新的可能性,然後 The City Is Dying, you know?曾經重讀過當年1979-1984年間探討香港回歸到訂立中英聯合聲明時的歷史檔案,當年中國對香港情況的方針是保持它的繁榮穩定,其實也是因為對當年國內推動改革開放有幫助,所以就算收回香港也不欲香港融合走當時內地的模式。今日香港人除了默然接受或抗爭,可以顯示自己的什麼長處? 是否能夠理解雙方想法,甚麼因素可以影響對方要推動A方針而非B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