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香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香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的變化-雙方交流而非單方融合,才能彼此學習

這份有關「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的問卷調查,回顧原文的話其實伴隨著大量的題目,所以可以抽出不同的感興趣的數字作為題材,除了常見有關身份認同、兩地關係評分的數字外,還有幾項數字的變化和往後發展在我看來是有重要意義的。

中港融合(或者:香港被融合)是一些對香港前境有所關心的人,所感受到的一份未有明言,但似乎某個方向在逐步進行中的感覺。 不必等到50年後(現今只剩30年了)才一下子去傾要不要那套「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變化早在這大方向中潛移默化著。害怕改變可能讓人選擇全面封閉或抵制,要擇善固執當中的選擇才是困難。強勢的,與其只去強推改變,更有價值的應該是好像不同的兩個人,如何在交流中一起改進,『和而不同』。

許多負面指標的下降,對前往內地的接受程度上升等,正好反映著內地的一套在對香港的日常影響已逐漸增加。早從以往的較為離地的經濟金融,到散戶參與的股市方面,香港股市從受美股影響變成與中國的相關性更大。從前睇恆指你會想起匯豐,今日你會想起騰訊;近幾年淘寶、順豐是不少「達人」的購物、送貨平台。支付寶Alipay、微信Wechat 的手機支付今年同時以折扣攻入香港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韓國綜藝節目變成內地版後一樣受香港年輕人留意,多套內地電視劇集在香港熱播。這些日常生活上的事慢慢造成一部份的文化差異收窄,要到內地生活(旅遊、創業、升學、工作、定居)可以幻想轉變比昔日減少了,接受程度就會增加。

對於熱愛旅遊的香港人,在前往內地旅遊的接受程度最高,"周未Chill下" 已經常見於最近介紹深圳玩樂的媒體文章,很可能是今後拉近香港人認識內地文化的一道門。相對於旅遊對很多人印象必然是離開香港,其次的創業大抵出於本地的機遇不足。而升學除了特定程度/科目外,內地大學往往仍是本地大學之後的次選,吸納著部份學生。
願意往內地生活的比例在2018年都有上升


問題中分開了「交流」和「融合」,不知在答題者的想像中是否有清晰的分別,結果反映出是交流多於融合。我想這正是要推動中港關係是「即」是「離」的人應該思考之處。中港兩地各有擅長和落後之處,學習別人長處,改善自己人民生活才是一個地方的政府應該推動之事。如果把一切都齊一了,反而令當地欠缺特色和變化,沒有了新的可能性,然後 The City Is Dying, you know?曾經重讀過當年1979-1984年間探討香港回歸到訂立中英聯合聲明時的歷史檔案,當年中國對香港情況的方針是保持它的繁榮穩定,其實也是因為對當年國內推動改革開放有幫助,所以就算收回香港也不欲香港融合走當時內地的模式。今日香港人除了默然接受或抗爭,可以顯示自己的什麼長處? 是否能夠理解雙方想法,甚麼因素可以影響對方要推動A方針而非B方針?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老虎頭 - 從「情侶放閃」變成「挑戰情侶」路線

路線 :愉景灣-寶峰徑-涼亭瞭望台-老虎頭-山頂瞭望台-石堆-亞婆塱-白芒-東涌
點去:港鐵東涌站 D 出口,乘愉景灣巴士 DB01R 往海燕徑15號 ,登對面梯級往寶峰徑盡頭
需時:從愉景灣到東涌,大約 5 小時
地圖: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bHko-mKUSBE_A_cM0H4tpoFnWWt9IhD&usp=sharing



這個星期在電視港台31台,看到一集「聖誕特備情侶放閃一日遊」介紹老虎頭郊遊徑 。近年網上也見多了那張從山上望向愉景灣的相片,山咀處的山勢伴隨小徑和荒草,呈現出一個老虎頭後頸脊的形態。2017年未周日的行山Group就選取了這條少行的山嶺路去走一走。
<自在8點半(旅遊) 第十六集>:  http://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830magazine/episode/469877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虎地坑、藍地水塘-探索屯門的行後山路線

路線 :何福堂夜中學-屯門徑第一段-虎峽谷-虎地坑-藍地水塘-兆康站
點去:屯門輕鐵杯渡站,望向山方向走下樓梯,在馬會旁過馬路到何福堂夜中學,旁邊樓梯級經井頭上村上山。
需時:從輕鐵杯渡站到藍地灌溉水塘,大約2個小時
地圖: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cIhkt79A0SAOIqCLH8y7eCEDITuc0diU&usp=sharing


之前走過兩段屯門徑,在到達藍地水塘後開始遇著下雨,匆匆離開後就想過要找個日子重遊藍地水塘,而且想一探在上游集水的虎地坑和當中的行者池水潭。
虎地坑

虎地坑・行者池

在今次行進方向下,新發現的另一個藍地水塘觀看位置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香港邊境探索-紅花嶺與蓮麻坑礦洞

路線 :(78K) 担水坑站-山咀村路-叢林小徑-伯公坳-新桂田-礦山-紅花嶺-水泥路-禾徑山路-沙頭角公路(78K 磗窰站)
點去:粉嶺/上水站,乘坐 78K 巴士,到担水坑站下車,沿山咀村路尋找山徑入口。
需時:從担水坑站到禾徑山路/沙頭角公路,約6小時

紅花嶺

從粉嶺吃過早餐後出發,在A3出口附近的巴士站,乘坐78K 到水担坑站下車,這是78K路線上尾二的站,下一站終點站已經是在禁區內,需要沙頭角禁區紙才能前往。下車後在村口的公廁和涼亭整頓過後,進入担水坑村⋯⋯就開始走錯路,如果從公廁的左面入担水坑村就出錯了,看見深圳方向的黑雲向我們移近,我們先是沿路走到村後的拜山路,途中下了一場驟雨,在雨中,一度憂慮今日是否要放棄。而在這條錯路的溪澗上所見的鐵籠,事後才知道可能是非法捕龜的設置物。    - GoogleSearch

正確的路是在公廁的右面有一條車路「山咀村路」。據指路的伯伯所言,上紅花嶺的路現在已經好行得多了,他大概3個鐘可以行到紅花嶺,我們今次沒有從東面直接上紅花嶺,而是取道北面的礦山,不過猜測3小時是偏快的吧?,不熟路的話在偏遠的山徑最好多預留時間。從紅花嶺往禾徑山路的下山段雖然是石屎車路,但宛然曲折,也要花約一小時才走得完,回到78K的巴士站。
下車後,應沿沙頭角公路繼續前行,往涼亭後不遠處的山咀村路。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屯門徑、虎峽谷、藍地水塘-探索屯門人的行後山路線

搬到屯門前就已經想著要探索屯門的行山路線,屯門在東、西方分別被青山和九徑山夾著,青山在幾年前到訪過,還是當年的起心肝在這裡寫的第一篇記錄,5 年間大家生活的變與不變,都有著令人感慨之處;近良景村的菠蘿山峽谷近年也是出了名,和朋友走過幾次;而另一邊的九徑山、屯門徑則一直未曾走過,新假期寫的藍地水塘和洪水坑水塘、劉克襄寫過的虎地坑和行者池,都在這邊。到了今個星期開始放長假,沒有離開香港,首日就走了趟屯門徑的第一段,以觀音廟的一段最有特色。沿路兩次見到往藍地水塘的分岔路,幾天後,就以藍地水塘作為目標。

先補充一下,如果只是想到水塘的話,輕鬆一點可以從景峰上山,經若夢園梯級進入;從藍地/富泰走今次的回頭路;或者車路到虎地燒烤場行一小段路到達。

路線 :何福堂夜中學-屯門徑第一段-虎峽谷-屯門徑第二段-虎地燒烤區-藍地水塘-福亨村路-藍地大街-藍地站
點去:屯門輕鐵杯渡站,望向山方向走下樓梯,在馬會旁過馬路到何福堂夜中學,旁邊有樓梯級經井頭上村上山。
需時:從輕鐵杯渡站到藍地灌溉水塘,大約2小時
地圖: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PoDKvWheVq5qmmhi4WUcM1f5eYA&usp=sharing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到訪紅石門+穿迷椏走廊; 再訪砵甸乍炮台+發現安聯村; - 假期應當這樣充實

日期:2017-04-16
路線:烏蛟騰-下苗田-大峒-觀音峒-(近)紅石門坳-紅石門-牛角涌-黃竹涌-馬尿河-下苗田-烏蛟騰
時間:7小時15分

紅石門
印洲塘一角

今個周日的目標是紅石門,我對這個地方已經心儀很久。自己清單上這類未實現的路線還有很多,可以了結一個目標實在太好。上一次與紅石門有關的路線,已經是13年9月,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時,順道尋找在紅石門坳的入口。那次漫長而炎熱的路線仍感受深刻,所以今次都準備充足,2.75L的水、山杖、帽,地圖和指南針都帶備了。九點在大埔火車站集合和食早餐,一行3人坐275R到新浪潭總站,行入烏蛟騰的郊野公園指示地圖,大約在10.45am起行。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丫髻山 - 橫洲與周邊的發展

早前看到 文化葫蘆 Hulu Culture 在Facebook上有一個活動宣傳 — 「入鄉‧隨續」X 元朗 & 屯門 :元朗棕地問題考察團,上丫髻山看橫洲了解該處的棕地情況。這丫髻山最初是因為攝影界日落水田的景色而認識,去年橫洲事件之後,這篇《橫洲登山記》也勾起興趣該親自走走看看。
上周日,一行人下午三時才在朗屏村出發,經過巴士站後橫過朗屏路,上山的路徑在東莞學校對面。在這段路旁的屋外已見寫上「不遷不拆」等橫條。據帶隊的區議員張生講解,在朗屏路這邊路旁的舊屋,就是橫洲「第一期」4000伙公屋計劃的選址。收地涉及綠化地帶上的三條非原居民村 - 永寧村、鳳池村及楊屋新村。據指當年政府初步估計當中永寧村只有14伙住戶,計劃出台時才知有40多戶。沿小徑在「梁山后土之神」兩邊各有上山的路,右邊是石屎梯級,我們走左面的泥路。這段路線也是附近居民晨運行山的路,前行不久便會到一個風雨亭,旁邊有晨運花園和觀音廟。當日也有上來參拜的人。向右望對面的山頭就是丫髻山,山高只有約百米,但已是元朗平原上最高的小山丘,兩丘南北相連,形如頭上雙髻而得名。清明過後,一面山坡被山火燒成啡啡黑黑的,山上多墳,混凝土的灰白也格外顯眼。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富亨/松嶺的後山徑-大埔第9區和頌雅路附近的舊徑新修


為了要證實報導所見的傻人樂園是不是自己認識的大埔「傻人樂園」,上星期也花了一個早上上山看看。走的是我每次行九龍坑山首選的富亨邨山徑,山徑無名,但山下本來有個松嶺村,山上有人漆上「玉秀峰」。從富亨邨後的匡智松嶺學校旁開始上山,到288標高柱後向大埔頭方向落山,落山途中就會經過大埔的「傻人樂園」。當初都有進去過,但之後都只是從外經過,今次刻意走進去了解規模。這個「傻人樂園」的地方不大,是一個連接康樂園只有幾層的後花園,除了從衛奕信徑分支一小段出來和連接康樂園外,不見得會有連接金山衛徑「傻人樂園」的路。而且今次所見,連昔日衛徑上的避雨亭的詩全都不見了,果樹也留意不到了。不知還有多少人會打理這個後花園?金山「傻人樂園」都只剩90多歲的公公婆婆參與過當年1970年的落成。大埔傻人樂園不知歷史如何?大埔康樂園前身是李福林的果園,到1980年代後人創立加拿大發展公司發展建成康樂園,猜想是當時的屋主有模仿金山傻人樂園的主意。現在不知還有多少人來打理這個「傻人樂園」?
【傻人樂園·影片】侵佔者講舊時:山上大世界如何建成
昔日貼滿詩句的避雨亭
「傻人樂園」

今次最意外的是重修的山徑已接近完成。從前這段路只有起步不久時的石屎涼亭和近山頂的晨運健身處搭建的避雨亭,現在中間再多了兩個涼亭。新建的梯級可以上到晨運健身處,有了這條梯級路應該晚上夜行也可以,當晚已經急不及待的再上來影相。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主教山 - 石硤尾的晨運綠洲

九龍區另一條晨運路線,可以數石硤尾的主教山,它是位於巴域街的聖方濟各堂後的一座小山。當初聽聞這個地方,是源於2016年<香港01>的一篇報導,主教山山頂的一片小草地因為是配水庫範圍,一直由水務署管理,也就是以鐵絲網圍封不動。但十多年來附近街坊早已習以為常地「闖入」。開闖為晨運勝地,還有「土炮」健身器材供街坊使用。不過2015年有搞手用作舉辦派對的場地,惹來附近居民投訴,令水務署和警方一度加強了管理。之後,兩棵10-20年前由街坊種植的樹,也因為擔心影響水庫結構而有計劃提出要砍掉。地區聲音希望保存大樹和善用這個空地。今日所見一切尚能保存。香港在城市空間的規劃、部門間的協調、對於自下而上的使用習慣和意見是否做到從善如流?

Totoro Typhoon: An Inside Look At Hong Kong’s Secret Pop-Up Parties

主教山配水庫晨運樂園攻防戰-街坊開墾-水務署報警-計劃斬樹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嘉頓山 - 靜看今夜的市區燈火

嘉頓山,在深水埗也可以暫時離開密集的樓宇,只花半個小時就可以輕輕鬆鬆的上山。它和附近的主教山一樣,都是座落九龍市區之中,因著水庫而留下的小山,也正好當起城市的綠色區肺。方便的位置令它也是地區人士的一個晨運選擇。不過,我想不少人(特別是攝友)和我一樣,都是經過深水埗城市夜景的相片而知道嘉頓山這個地方。

一直想到這鬧市中的小天地看看,渣馬當日下午才決心出動,我覺得都是動者恆動的一種心理上的習慣因素吧。我大約五時半到山上看日落的位置,已經有很多腳架放好有利位置(近樓梯那邊,可以直望拍攝深水埗欽洲街)。還有很多年輕的情侶會上來影相。要走到最入邊,大約是薩凡納學院上面才有坐下來的空間。日落過後會走了一些人,但拍夜景的人就繼續留下。


繼續沿樓梯向上就會看到標高柱,只有幾步路的距離。山岡頂是一片水泥平台的空地,周圍有休憩的座椅。這裡不忘嘉頓山在成為新文青拍照熱點之前,還是附近居民的晨運休憩處。另一天刻意下午過來,補拍些引路的相,叔叔伯伯和小朋友們就在這邊遛狗、閑遊、和玩樂。山後的小路有鐵絲網封住了配水庫。網上看過前人的記錄,這裡鐵絲網的網門本來是長開的,走進去是一大片綠草地,找到石峽尾第三配水庫幾個大字之後,對面有另一個破損了的鐵絲網,穿過鐵絲網會有褔德祠和山徑下山。可惜現在出了名就通通給修補了。 在啟德還是舊機場而非新發展區的年代,人們記得這裡還有座訊號燈塔。不知那個年代,是否也有某對情侶,會牽著手走上來,在這個當年仍是北九龍裁判處的後山,看著山下的萬家燈火,看飛機在低空飛過。傾訴著對幾十年後生活的憧憬?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香港的郊野公園動植物記 - 2016年末

上年報了AFCD郊野義工的導賞計劃,完成了蝴蝶導賞的訓練和評核等基本要求後,今年卻一直未有空,到年尾才出來開始。在服務別人之餘也看看自己可以遇到什麼品種,拍拍照。之後見相機中還有9月時跟人到大埔滘夜探青蛙時的相,一次過整理這些動植物的相。

大埔滘

青綠色的蛇,在香港最出名的一種大概是青竹蛇,牠是香港毒蛇中常見的一種,而這裡另一種更常見、無毒、青綠色的翠青蛇就因而經常被誤認。青竹蛇是紅眼白腹赤尾,頭呈三角型的;而全條青色橢圓形頭的則是翠青蛇。好幾次在野外見到的蛇都是翠青蛇。如果不想碰運氣的話,見過在鰂魚涌紅屋的展館中就有飼養。
翠青蛇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尋花路上 - 九龍坑山上的野百合

網上看到最近是野百合開花的時間,花期只有7-10天,報導中介紹的都是在300米以上的地方,九龍坑山也是其中一個報導的地方。這座山因為位處大埔,已經是我行慣行熟的一個假日去處。記得幾年前走到山頂,穿過路邊的草叢,才找到代表最高點的標高柱,對那兒的一朵野百合特別有印象。野百合淡黃色的花瓣張得很大,只是當時卻盛放在隱蔽的地方。但與周圍的植物相比,一定會被它吸引注意。之後幾年來經常走上九龍坑山,讓自己流流汗和呼吸下自然的空氣,但每次上來都未曾再見到它。今個周未起行的目的就是要再上來看一看山頂的野百合。
落山時回望的野百合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北區 : 聯和墟-馬屎埔-華山-坪輋/坪洋


同焜哥定好新年假期由粉嶺出發,試行我們的北區計劃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可以寫。最緊要係仲會帶定營帳睡袋嘗試今晚上華山露營。

上午大約10.30在粉嶺火車站出發,先到聯和墟的茶餐廳食個早餐。聯和街一帶有不少街坊食店,舊街市入面的小店地圖都有介紹。我地隨便選了間仍有早餐的光顧。第一站先往粉嶺聖若瑟堂參觀 (http://www.catholicheritage.org.hk/tc/catholic_building/st_joseph_church/index.htm 檔案室內有些1953年6月7日報章 紀錄當時的模型) 這教堂1953年落成,奉聖若瑟為主保,以工匠的手藝養活家人的聖若瑟,想到附近的手作村。入口前的銅牌寫著粉嶺聖若瑟堂是三級歷史建築物。不過有更耐歷史的是走廊上的三個大鐘,大鐘是戰時的九龍城聖方濟堂遺物。九龍城一八六零年代在當時海旁已經設有傳教站,並在一八六九年建立的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記念十六世紀到東南亞開教的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到後來一九三零年代興建機場,政府以換地形式在附近批出土重建,資助人亦將聖堂改名為聖五傷方濟各堂。到日治時期日軍為擴展機場,教堂再被拆去(現在最近原址附近的聖方濟各堂己經要數深水埗區) ,另一個當時為此而被炸毀的還有沙中綫土瓜灣站發現的聖山遺址。 回到現在,粉嶺聖若瑟堂是一些新人行婚禮的心水地點。右後方露出一角的是新鴻基2014年落成的單幢樓項目──瓏山一號。
新鴻基地產即將推出粉嶺樓路項目──瓏山一號

新鴻基地產即將推出粉嶺樓路項目──瓏山一號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聯和墟舊街市-「北區文化節」

上星期因為青協的香港旅俠活動到訪聯和墟舊街市,三間小白色建築,分別寫著魚市場、菜市場、和中間的聯和市場招牌。但開放部份只有約一半,不用半個多小時便走完一圈。不過翻查它的建墟歷史後,覺得這比眼前的三間白色建築有趣多了。

聯和墟源起,要數當年北區只有上水石湖墟一個墟市,粉嶺一帶鄉民一直在上水石湖墟交易,但就好似經濟學讀的壟斷市場(Monopoly)的弊處,墟主對秤佣定價令部份檔主不滿,於是粉嶺區鄉民組成聯和置業有限公司集資另建新墟。最初由當地的居民組織作出規劃,隨後獲得政府的批地及支援。

相似地,今日一種由下而上的形式,自從《每當變幻時》上映後,開始有古蹟活化。2012年政府以象徵性收費租予社工李昌隆作環保回收工作,李昌隆再劃出聯和市場一部份地方,由幾個主辦單位成立聯和手作村。現時魚市場是回收中心,聯和市場介紹北區文化和農墟,菜市場幾個檔位經營起手作村。但當日所見其實少於10檔,仍只有開放活動時才會有遊人買賣,平日比較似一個提供工作室的空間。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青山﹣良田坳﹣下白泥

日期:09-09-2012
路線:青雲鐵路站巴士站 ﹣青山村﹣青山襌院﹣青山﹣上到石亭後向北行﹣良田坳﹣下白泥
時間:6小時

年幾前從朋友的facebook看過一張良田坳一段“險”路的相片後,有了從良田村行到下白泥影日落的想法。大概5月時又看到青山往良田村的路線,就想這樣一拼走一次,配合時間黃昏到下白泥。今日遇上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日,7.30-10.30的票站開放時間,投票和買了食物之後,早上9.30之後上巴士,大概11.00到青雲鐵路站。兩個不懂路的人沿著大馬路走,看到這個指示牌,早上的目標:青山,就在眼前。

青山古寺是香港歷史寺廟最悠久的三大古剎之一,屯門亦跟佛教傳入香港的歷史有關,相傳杯渡禪師當年來港後就在青山修道。上寺廟的路是一條頗斜的石屎路,但 仍見有人踩單車上去,大概時間關係,遇到很多都是走下山方向的人。"香海名山"牌坊的背面就是"回頭是岸",可惜大意的忽略了。經過襌院之後一直到山上的 韓陵片石亭,基本上都是梯級路,只要付出力氣,這路況算是好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