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閱讀】《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一個 Google 工程師 X 佛教徒 設計的禪修靜觀入門指南

 《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作者:陳一鳴



關於 Serach Inside Yourself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靜觀的推廣。陳一鳴在 Google 早期的 2000 年進入公司成為工程師的一員,本身是新加坡人,亦接觸佛學文化。2003 年某一天,或許只是他當下突發的奇想,他主動嘗試與當時到訪 Google 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合照,然後張貼在他辦公室的外牆。或許是出於大膽和有趣的搞笑行動,他把這樣的舉動持續下去,此後只要有知名人物來訪,他都會刻意等候要求合照。這成為他和 Google 內一個標誌性的動作,也就是書中開始前的名人合照集,也。

2007 年,陳一鳴運用 Google 允許員工的15%自由時間,可以開發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教育訓練專案:Search Inside Yourself (SIY)。SIY 探索內在自我的訓練在隔年的 2008 正式推出,一年4 期,課程為期7 週,訓練總時數 20 個小時,內容是以禪修為基礎的 EQ 教導為主軸。 到 2012年 「Search Inside Yourself Leadership Institute(後簡稱SIYLI)成立,並獲得了Google SIY 課程的知識產權,致力於將這一培訓課程向更多的企業與個人推廣,也有了這本書的出版。

有天看到香港社福機構推出的工作坊活動宣傳,當時還未聴聞 Search Inside Yourself (SIY) 的內容是什麼,因為見到「原生於 Google 的世界級熱門自我成長課程」,所以就走去找找這到底是什麼東東,也就找到這本書。中文書名是《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明顯是加入了Google 有關搜尋引擎的元素(「搜尋」、「關鍵字」)。但還是從原文 Search Inside Yourself 會更單純的反映探索內在的自我 ,向內追尋自我成長的意思。

這書基本上以靜觀為本的內容。開始時以 EQ (或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EI) 這個比較多人認同其重要性的題目作出發點,首先試圖說服讀者: EQ 訓練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注意力,而注意力可以從平靜和注意自身開始。於是,也就進入靜觀的訓練,以至一些有關禪修的推廣。最後一章有關「Search Inside Yourself」背後歷程的故事,尤其值得留意。因為作者明白「禪修」無疑很多人開始時會覺得太遙遠、它的好處好像很虛幻;所以他從不同地方想到些想法和參考:目標方面,達到好像「運動的重要性」融入到現代人認知之中的程度;方法方面,在讀Daniel Goleman 的 《EQ》一書時如何想到兩者的連結;當然過程中也加上不同人物的參與,當然還有他的表達能力 。書本以外,也可以看看這些影片了解:

Search Inside Yourself | Chade-Meng Tan | Talks at Goog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8fcqrNO7so&t=433s
Joy on Demand | Chade Meng Tan | Talks at Goog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KQUy8NMEU


內客回顧

中文版除了每節的標題、副題外,各章也刻意加入一個個的「關鍵字」。雖然這些關鍵字或許不如原有標題那麼直白,尚可作為章節的少少重點提示:

一. Even an Engineer Can Thrive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二. Breathing as if Your Life Depends on It
三. Mindfulness Without Butt on Cushion


一.專注就是一個切入點,從 讀者所認識的 情商 (EQ) 連接到 作者想推廣的靜觀,這一章就是作為兩者之間過渡的一個因素;二.「平靜」 就是帶出和確立靜觀的主題,回顧內在察覺自己身體和念頭的靜觀。 三.「無限」 - 是指不受限制的方式。靜觀練習不一定只有打坐,可以在日常飲食和行路之中、或者溝通中的傾聽和回應。所以簡單的練習就包括 專注呼吸;不作為的靜坐留意自己身體感受的靜坐;隨時隨地的專注當下。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受傷的醫者 - 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受傷的醫者 - 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作者:林克明|精神科醫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教授


縱然作者是醫學背景的人;但看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完全不像那種灌輸深奧科學知識的書,更像是沿著心理學歷史的幾條脈絡之下,一本人物傳奇和心理學發展的故事。因為從書中看到作者在美國期間搜羅外文傳記的有趣經驗,不像是一般只有理科背景的人;所以搜尋一下林克明,想不到還找出一段台灣的文化歷史。

1970年代,早在林克明在大學時期, 同為臺大醫學院的學生林衡哲,與「長榮書店」店長張清吉催生出「志文出版社」,出版了林衡哲自行翻譯之《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由此開展出的翻譯出版系列「新潮文庫」,開了一扇讓當時人望向廣大世界的人文天地的世界之窗,也擴展了讀者的文化視野和求知欲。而林衡哲與林克明等許多同學一起加入譯書的行列,他們所翻譯之書籍,以心理學、精神分析領域為主。《佛洛伊德傳》和《佛洛伊德全集》就是當時

Wikipedia - 志文出版社
【人心人術】用書愛台灣!三輪車夫催生新潮文庫 開啟台灣新潮的一代


除翻譯外,這群臺大醫院的醫師也經常聚在一起聊文學、談社會問題。不定期聚會持續到1971年後開始固定每月一會,留美的林衡哲稱之為「譯友會」。 臺大醫院當時試過翻譯醫學教科書,也開始籌劃出版醫學期刊。終於在1973年《當代醫學》創刊。1974年林克明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進修,在外地繼續接觸外文傳記。而隨著臺大把內科教學內容變成期刊文章。慢慢的翻譯文章愈來愈少,本土寫的文章愈來愈多,本土的《當代醫學》終於成形,直至2013 年結束。而《當代醫學》打算準備閉幕前的幾年,林克明醫師以「受傷的醫者」為專欄題目,每期介紹一位精神醫學或心理學界的開拓者。這一系列的文章加上後來作者再努力的增潤,做成《受傷的醫者》一書的出版。

優質的期刊,令我想起從前也會找尋台灣出版的期刊,當中那份閱讀的樂趣,那時多麼希望香港也能訂閱得到。《數學傳播》《科學人雜誌》《經理人月刊》,現在有些可以在誠品找到,但可惜一些只有小眾市場而內容深入的選擇仍是不多。

我們都是看當代醫學長大的─《當代醫學月刊》的傳奇


在本書的內容以外,作者的序中也提到,我認為是一個業餘為興趣而做學問的情況下,很值得欣賞的毅力和心態。

「這期間近跑圖書館借閱書籍動輒10數百本,包括塵封多年的古稀珍本,也是為了求證解疑,幸運找到了專家學者或事件見證人的聯絡方式,居然還常得到善意的回應,大師們曲折豐富的人生,讓我有機會再到品嚐「做學問」的樂趣,也磨練說故事嘅能力,想來心裏就充滿感激。
本書記述的15位傳主,每個人的成長、「成名」過程都極其艱難,他們也多長期為種種身心症狀所苦(如果用現代的診斷標準來看,他們就正是名符其實的精神科病人)就我所知因篇幅所限,未包含在本書中的許多其他先行者,也多有類似的經歷。就如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他們也不應該是天生的聖哲,因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所以他們的學問才會是彌足珍貴的生命之學,而我們後人,接踵其步,也必得「困而學之」,不只從書本與師長,更重要的是從他人及自身中學習,才有可能終於「學而知之」。」

《受傷的醫者》讓我們瞭解大師們也是人,一樣經歷各種人生際遇、 悲歡離合。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具開創性的洞見,除了是學術工作的努力外,也有很多其實是生活經驗的累積。 相對其他如數學、物理等的自然科學發現所經歷到的的洞察力和推論驗證的能力,好像當其時的心理學更多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創見、魅力與表達力,去推廣其主張。 (例如是 彼得.賴克 (Peter Reich; 1897-1957) 的故事)

回到書的內容,自然地從最富色彩的佛洛伊德開始講起,他與榮格、阿德勒,以至後來一眾相關的人物的故事。由佛洛伊德與古柯鹼(可卡因)的側寫,若非佛洛伊德對自己想法的堅持或固執,以及對成就的強烈取向,未必能有「星期三心理學會」以至「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出現。 而他的這些做出學術成就的過程中所表現的特質,又如何與他自小的成長,日常的生活呼應。

節錄一些最深刻的段落: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閱讀] 《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 當責-授權-賦能 的運作方式

《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
張文隆,商周出版,2010

剛剛 8 月的 177 期 經理人月刊,以「帶出得力部屬的11堂賦權課」為主題,當中對這本書和作者的名字有點印象,其後圖書館就留意到這本書了。「賦權」Empowerment,或者最初我接觸時所聽「賦能」Enabling 的概念,一直是個希望更好地做到的事。怎樣才能讓團隊成員有能力做出成果,有所擔當,從工作中得到滿足,感到的是成長而非消磨?剛開始閱讀時,覺得只是大堆文字鋪陳說教著一個簡單的理念;但愈讀下去就愈是欣賞,當看到它的脈絡之後,和它對每個小步都有深入的闡釋。是值得細閱的書。

Accountability (當責)


這一切從 Accountability (當責) 開始講起。本書認為責任感有兩個層次,「當責」是「負責」的提升。負責者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把事情做對;當責者更是有責任去交出最後成果、做對的事情。這說法是怎麼樣?想起2017年龍尾人工泳灘工程中的遷移生物行動,職員指有關的搬遷手法是按規定而做。事情是做了,但所謂方法是否做到保護生物的原意乗成果?又例如,工作上這個電郵我是寄出了,要我做的事在行動上是做了,但我是否有跟進目的有否達到?當責的態度就像《7 Effective Habit》中的首要習慣-主動積極。如果區分一個陷入受害者循環的人,總在推諉卸責、怨天尤人;他要提升到負責;更要向外再跨出一步,會主動想像「我該做些什麼,......,以交出我所期望的成果?」。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閱讀] 《父母效能訓練》 的 「行為四角形」

今日分享一本書《父母效能訓練》,介紹一套同名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 P.E.T. ) 的家長訓練課程。所教授的核心技巧是積極聆聽、「我」信息、轉換法、和無輸家的衝突協議。而「行為四角形」 是這套方法內,認識在什麼情況用什麼技巧的關鍵。今日就著書本中的內容,介紹一下 P.E.T. 中的 「行為四角形」 的概念。

在開始之前,會先循書本的切入角度了解這套家長訓練的背景和理念。


在1962年由心理學家的 Thomas Gordon 提出。對當時的青少年成長、家庭問題中,他看到往往父母只有被責備,而無接受訓練的機會。每年有無數的新手爸媽展開人生中最困難的任務—迎接完全無助的嬰兒。他們負起照顧孩子身體及心理健康的責任,並將孩子養育成具有生產力、合作、能有所貢獻的公民,還有什麼被此工作更為困難吃力呢?然而有多少父母接受相關的訓練?

許多父母仍然沿用它們上一代的方式教養子女。其實在心理學、兒童發展以及其他的行為科學,皆提供有關孩子、父母、人際互動、如何協助他人成長、為他人創造健康的心理情境等方面,一些豐富的新知。

他最初擬定的目標是教導父母一些專業諮詢師、治療師所使用的技巧,以協助孩子克服情緒的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即使不曾修過大學心理學課程的父母也能學習這些技巧,並且懂得如何有效地適時地幫助他們的孩子。

父母是人,不是神

本來是兩個單獨的個體,突然間轉變為先生和太太,以及父母親的角色。嚴格而言這種轉變並非好現象,因為它會導致父母忘了自己仍然是人,只要人就會犯錯,人有其限制,人有真實的感情。當他們失去了自我,更忘了他們的情緒可能因時因地而不同,他們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以為父母的身份必須優於他個人。

這訓練告訴父母無需丟棄人性,而成為稱職的父母。你能夠接受自己面對孩子時,所擁有的正面及負面的感覺。 真實的父母,有時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可以接納,有時卻有無法接納。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閱讀] 《冰山在融化》 變革的步驟與溝通

《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從前看過網上版本的介紹,是一本講述如何在企業內推動變革的寓言故事,今次經過圖書館看到。心想不一定要是公司的大型變革,面對在很多程序中的小改動,是否都可以有學習之處?而書中的八大步驟分別是:

「搭建平台」
步驟一:建立危機意識
幫助大家意識到變革的必要,以及馬上採取行動的重要。
步驟二:成立領導團隊
確保成立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團隊,一個具有領導才能、公信力、溝通技巧、權威、分析技能和危機意識的團隊。

「做出決定」
步驟三:提出願景
讓大家清楚認知變革後的未來與過去會有什麼不同,預見願景落實的步驟。


「實行變革」
步驟四:溝通願景
盡可能讓全體成員理解並接受變革願景和策略
步驟五:授權員工參與
盡可能為那些願意投身變革的人掃除障礙。
步驟六:創造近程戰果
盡快取得一些看得到成果的勝利
步驟七:鞏固戰果並再接再厲
取得初步成功後要更加努力,不斷進行變革,直到將願景變為現實。

「鞏固成果」
步驟八:將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中
堅持新的行為方式,確保他們成功並日益強大,直到取代舊傳統,成為企業文化。

故事中面臨融化危機的冰山,可以是整個公司、部門,但應該也可以是一個職場小薯仔,日常所面對的工作?只是當然地規模有別。例如,小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有事情發生,留意到一些徵兆,預計日常流程需要改變。希望提點自己可以這樣做:

1. 馬上讓大家看到情況。挑選一個小型的領導團隊,大扺1至2人的SME/Change跟進。
2. 讓團隊研究處理的方案,提出主意和步驟。(耐心和追蹤進度)
3. 向全體成員解釋方向和做法。了解執行者會面對什麼困難,並嘗試協助掃除。盡快有一些可見的成果。累積成果直到完成改變。
4. 將新流程傳送給所有人,監察新流程的執行。

此外,現實會面對的困難,可能是如何順利推動每個步驟當中涉及的參與者。企鵝弗雷德每天觀察冰山,本身是可算是冰山狀況的SME,但這方面的知識冷門得其他企鵝沒什麼認識,大家因習慣而既有的信念是:冰山是大家安穩無憂的家。所謂推動變革,一個重要部份就是推動這些「企鵝」/「人」們去進行變革。

就像在研究型的弗雷德推動行動派的主管愛麗思時,最有效的是帶她親自看看。為準備在時間匆匆的領導層會議中說服高層,他要預先了解與會者的特質,才決定以看得到的模型輔助和動之以情的說話來闡述主張。然後讓大眾理解現況時,也是類似的方法,可以眼見的模型作類比。

而企鵝國王路易士成立團隊後,先是要聯繫大家關係,讓成員對團隊有信心,再由成員不斷發掘和討論各種方案。決定方案後,就是溝通上有親和感染力的巴迪和路易士向群體交待方向,帶動大家。過程中群體內成員可能有想法可以幫助變革的過程,團隊就去支持這些願意貢獻的小企鵝實踐他們的計畫。

相比步驟,這份推動力的作用更能在不同層面的工作有所作用。 無論是Change,以至恆常Routie的、各種零碎Ad hoc 的。回到小薯的辦公室工作上,看完這本書後的想法,一個立即可以嘗試的行動,就是留意一下這 8 個步驟是否改善這些日常的改變。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閱讀]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我們養育小孩,是否要按著某套「教養」的方式,將孩子管教養育成醫生、律師、或某個大家希望將來要達成的職業?是否可以我們到要訓練孩子在音樂、語文、STEM等各個方向變成專才?


在了解本書的觀點之前先要區分另一個有關「教養風格」的概念:Parenting Style 是 按 家長控制 (Parental control) 和情感關愛 (Parental warmth) 兩個維度 劃分的四象限分類。普通推崇恩威並施的權威型教養風格,不過風格的形成和尺度會受社會文化時宜等因素影響著。這個常見的「教養」詞彙在本書旳內容中沒有提,這是留意中文書名時要區分的一個誤會。
專制型(authoritarian)、權威型(authoritative)
疏離型(uninvolved)、放任型(permissive)
而本書所不同意的「教養」,是指以為有種絕對標準的方式,作為做人父母/教養孩子的公式;是指家長以為可試圖形塑孩子未來的模樣。父母所造的事,不是一項工作,或職務。如果有一個共同目標:要將孩子變成一個更好或更快樂或更成功的大人,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而非為了達致某個標準答案。無論夫妻間、親子間、以至人類共同撫養的行為,這書認為這份愛和親密不再是虛無或哲學的觀念,而是演化出來的天然因素。

書中借助有關孩子發展的科學 ,透過各種實驗顯示孩子學習時一些與成人不同的特質。例如提出:人類成年期和幼年期的共處,讓小孩有足夠的幼年期去發揮學習和探索的特質,讓將來的他(以至人類族群)能夠適應變化、進步。而真正教養的關鍵仍是親子關係,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相處,如何提供環境讓孩子發展他自身的可能性。原文書名會更反映到這個觀點:木匠 (carpenter) 和 園丁(gardener) 的分別 。「愛並沒有標準或是藍圖,其意圖並不是要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給予他們成長茁壯所需要的東西」。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閱讀] 不被情緒勒索的 51 個方法


早前誠品找參考書的時候,發現到這本《不被情緒勒索的 51 個方法》-和田秀樹,當查過圖書館已有後,就打算慢慢等排預約。到某天另有地方剛好發現了,可以借去閱讀。原來,它的內容跟書題所寫的「情緒勒索」這預期有點出入。相比近年所講的以情緒作為操控手段的(Emotional Blackmail)— 「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這本書所講的更多是:如何不被情緒操控了自己,和如何調整情緒。所以 Emotional Backmail 式的情緒勒索著墨不算多,只有第一篇「你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嗎?」勉強地關於那個「不被情緒勒索」的主題……

【圖輯】15張圖讓你一次了解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如書中的前言,情緒整理的重點不是在於如何消除自己的情緒,而是如何不被情緒影響。我們畢竟是人就會有情緒不好的時,但如果可以的話,與其心情不好,還是希望好心情多一點,所以作者希望這是讀者可以心情由負轉正的情緒之書。

有豐富的情緒和把情緒表達出來的人更討人喜歡,但是想做到不被情緒劫持了你的行為反應,要減少引致行為問題,起點就由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第一是了解自己,例如「對於自己比別人更急躁」這件事要有自覺。第二是不把自己的想法視為絕對,接受其他的可能性。第三是重視結果,然後在做出行為之前可以在認知上作出選擇。本書的這種模式,有點像從認知行為學派的角度出發。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 is to choose one's attitudes. - Viktor Franki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R] 閱後測試-R語言與股票市場的預測

原來上水圖書館的電腦類書有不少我想要的題目,打算去找點數學的書,結果卻捧了一堆電腦程序的書回來。
《巨量資料的第一步-R語言與商業應用》
《實戰Java-9個別具特色的實作經驗》
《Arduino錦囊妙計》
《Raspberry Pi 機器人自造專案》

這本學習R的書,算是我看過的R中文書當中很好的一本,特別是案例的部份的學習價值就很高。基本內容都有提及一些我不熟悉的。例如時間和時間序列的類型、資料連接SQL資料庫、處理遺留數據等。

上月初,周末加班時就帶著電腦和書,在坐車時跟著書去嘗試。誰知把書放在椅背休息一下,落車時就忘了帶走。好在一星期後發現有人已經代為把書還了圖書館,感謝這個好心人。

首先跟著這本書試的是這一章「股票市場的預測」。 它是用quandmod套件中的getSymbols()功能獲得xts時間序列類型的股價資訊。建立一個自行定義的回報觀察值去衡量價格變動,再用常見的技術分析指標作變數,建立決策樹Decision Tree的模型。最後評價模型的預測誤準確度。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旺角價值香港我主場>

書名:旺角價值 香港我主場
著者:古永信


我們像一個等待被愛的剩男/剩女,拚命的把自己改頭換面,祈求能藉此在別人面前顯得更有魅力。殊不知最後卻落得迷失自我的下場﹣為了取悅別人,整個城市片面地發展。因為主要的內地旅客喜歡購物,我們便將機場免稅店在這個社會無限延伸,卻沒想到我們除了滿城金舖名店電器商店外,基本上是個極度乏味的城市......今天我們事事以當時客人興趣為先的好客精神,恐怕暗地裡是一點一點的替自己「趕客」。
事實上,我們的好客態度,已達至本地人彷佛成為「礙手礙腳」的一群。隨著香港對客人愈來愈熱情,我們發現中環尖沙咀旺角沙田等已不足以招呼客人,近年更主張東涌、天水圍等「窮鄉僻壤」也要成為待客區﹣亦即是說我們會進一步將僅餘的住宅區變成旅客消費區。那麼香港人還可以在那裡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sorry!這問題我們的社會倒從來沒想過。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1Q84>

書名:1Q84
作者:村上春樹

20121221
Ch14
數學給了天吾有效的逃避手段。由於逃進了數學程式的世界,他終於可以逃出所謂的現實這個麻煩的牢籠。只要把頭腦裡的開關切換過來,自已就可以毫不困難地轉移到那世界﹣他從小就發現了這個事實。而且只要在那無限整合的領域裡探索、漫遊,他就無比的自由自在。他在巨大建築物的彎彎曲曲的走廊上前進,一一打開寫著號碼的門。每次嶄新的光景展現眼前時,留在現實世界的醜陋痕跡就變淡了,完全消失了。數學程式所管轄的世界,對他來說,是合法的,而且無比安全的隱藏場所。天吾對那個世界的地理比誰都能正確理解,可以選出正確的道路。誰都無法追上他。在那邊的世界,他可以把現實世界所勉強推給他的規則和沉重的包袱忘得一乾二淨,可以完全忽視。
相對數學程式是壯麗的虛擬建築物,狄更斯所代表的故事世界,對天吾來說則像深深的魔法森林。對照於數學的不斷往天上伸展,森林則在他眼底無言地擴展出去。那黑暗而強壯的根,往地底深入地擴張下去。那裡既沒有地圖,也沒有寫著號碼的房間。
從小學到中學,他都一頭栽進數學的世界裡。因為那明快和絕對的自由比什麼都有魅力,而且也是活下去所必需的。不過自從進入青春期之後,卻漸漸感覺只有這個是不夠的了。在數學的世界裡沒有任何問題,一切都順利進行。前方沒有東西阻礙。然而一旦離開那裡回到現實世界(不可能不回來),他依然處在跟以前一樣,沒有改變的悲慘牢籠裡。狀況沒有任何改善。甚至覺得枷鎖好像比以前更沉重了。那麼,數學有什麼用呢?難道那只是一時的逃避手段嗎而已?只是反而讓現實狀況更惡化嗎?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青蛙老弟、救東京>
「片桐兄,實際的戰鬥任務由我來負責。可是我一個人無辦法鬥。這是最關鍵的地方。我需要你的勇氣和正義。我需要你在背後聲援我『青蛙老弟,加油。沒問題。你會戰勝的你是對的。』…我老實告訴你,其實我也害怕在黑暗中跟大蚯蚓戰鬥。長久而來我喜歡藝術,以和自然一起生活的和平主義者活到現在。我一點都不喜歡戰鬥。但因為不得不做的事所以我才做。想必會是很慘烈的戰鬥。也許無法活著活來,也許會失去身體的一部份。但我不會逃走。就像尼采所說的那樣,最高的善這所謂悟性,就是不害怕。我希望你做的,就是分給我一些你那大無畏的勇氣。把我當一個朋友,真心支持我,你明白嗎?
我只是這樣覺得而已。眼睛看得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東西。我的敵人或許就是我自己心中的我。我自己心中有非我。...我個人對大蚯蚓並沒有反感或敵意。也不認為他是惡勢力…我想像大蚯蚓這種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對世界應該是有也沒關係的吧。因為世界就像一個大外套一樣,上面需要各種形狀的口袋。但現在的他,卻變成不能放任不管的危險存在了。
這是責任和榮譽的問題。不管多提不起勁,我跟片桐兄都不得不鑽進地下去,跟大蚯蚓對抗。萬一鬥輸了命掉了,誰也不會同情。就算順利把大蚯蚓擊退了,也沒有誰會誇獎我們。 因為人們連腳底下曾經有過這樣的戰鬥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有我和片桐而已。再怎麼都是孤獨的戰鬥。…一切激烈的戰鬥都是在想像力中進行的。那才是我們的戰場。我們就在那裡戰勝,或敗北。...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存在,終究要敗下陣去。但就像海明威看破了那樣,我們的人生不是看勝利方法,而是看失敗方法來判定最終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