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旺角價值香港我主場>

書名:旺角價值 香港我主場
著者:古永信


我們像一個等待被愛的剩男/剩女,拚命的把自己改頭換面,祈求能藉此在別人面前顯得更有魅力。殊不知最後卻落得迷失自我的下場﹣為了取悅別人,整個城市片面地發展。因為主要的內地旅客喜歡購物,我們便將機場免稅店在這個社會無限延伸,卻沒想到我們除了滿城金舖名店電器商店外,基本上是個極度乏味的城市......今天我們事事以當時客人興趣為先的好客精神,恐怕暗地裡是一點一點的替自己「趕客」。
事實上,我們的好客態度,已達至本地人彷佛成為「礙手礙腳」的一群。隨著香港對客人愈來愈熱情,我們發現中環尖沙咀旺角沙田等已不足以招呼客人,近年更主張東涌、天水圍等「窮鄉僻壤」也要成為待客區﹣亦即是說我們會進一步將僅餘的住宅區變成旅客消費區。那麼香港人還可以在那裡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sorry!這問題我們的社會倒從來沒想過。



一個城市在全球的定位,也好像一件產品,或者一個人的,要做好你的品牌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人和城市都需要有一點稜角,那項雖然不會取悅所有人,但會令你過得合心意,懂得欣賞的人才會為此找上門的特色。

為何一個地方只為照顧旅客而情願得失本地人?以利為先,可以看成商家追逐利潤的行為。但香港整體不只有商家這一種持份者,不只有商店營業額一項角度。會站在其他觀點發聲,令社會發展更平衡、從商界零售的好導向整體的好,政府同市民是否做好了這角色?

六、七十年代所謂機會處處,某程度在於制度不善,規限較少,讓人們在發財時較少顧慮。但踏入七、八十年代,香港逐漸成為一個已發展的國際城市。由於我們要面對世界,對法律、城市景觀等各方面亦愈見規範的。當然我們的城市確實變得愈來愈秩序和整潔,但同時亦變得單一和機械化。

生活在這樣的地方,不知不覺間也規限了自己生活中的小主意,有時想出去淋雨,單車時唱歌,公園中的燭光晚餐,城市中的露營,撿柴枝燒烤,..... 彷彿都自我設限段一直裹足不前。

p139
在香港,無論砵蘭街抑或蘭桂坊,某程度上,都是以尋開心而聞名。前者是屬於一眾寂寞的草根阿叔阿伯之温柔鄉;後者則代表著大城市中產男歡女愛的生活態度。當然,對一些希望為自己的肉體尋開心的女性來說,砵蘭與老蘭之間,並不是二擇其一的選擇,但對一部份男性來說,去砵蘭街或蘭桂坊,風格口味儘管南轅北轍,但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
位於旺角區的砵蘭街,跟處於中環的蘭桂芳,各自代表著兩種生活價值。一種是公平交易現買現賣的商業法則,另一種是更為切合新一代人士的概念、源自網絡世界資源共享的「大同」想法。…的確「一分錢一分貨」,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裡,沒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在維港對岸的中環蘭桂芳,同樣是追求一面之緣的男歡女愛,卻連一百幾十也可省下﹣因為在你成為獵人之時,閣下也同時成為別人的獵物,你既可認為這是「以身體換取身體」的原始時代,也可說是一種P2P概念的身體共享「盛世」。...一旦將砵蘭街和蘭桂坊比較,我們總會條件反射出對兩者的印象﹣去砵蘭街好cheap,去蘭桂坊好型。是因為叫/做廉價妓女,真的較一夜情cheap嗎?從道德來說實在難以如此衡量,關鍵在於我們一方面尋求「至抵至cheap價」,一方面心底裡最歧視的,正是平價貨。
p153
對女生來說,幾十歲人仍蒲旺角,是一種沒有進步的一種表現,因為女孩子會從昔日追求地圖袋、Bold袋,到長大後轉為喜歡品牌價錢更高的LV或Gucci。對女生來說,這不僅一般買名牌貨,而是一件體現自己的生活品味往上 流進步的「物證」。可是男生呢?睇AV,買超合金玩具、買波鞋、擠在game舖前討論還有什麼「無双」題材可出。流連旺電研究電子產品、在一眾男人堆中揀 二手邊CD、舉機拍攝𡃁模show girl……這些嗜好究竟有什麼問題?為何會遭受女性覺得是沒有出色毒男行為?
原 因有二:其一,是旺角的錯,因為該區本身草根味濃厚,若果一個人無論從讀書時代到社會工作,仍只是「蒲旺角」,會予人一種眼光仍停留在旺角世界的滯後;其 二,是旺角所匯聚的男性消費嗜好實在太cheap。但所謂的cheap,不是純粹指金錢價值或道德層面,而是這些嗜好未能給女生什麼high class的遐想﹣限量版波鞋?psp?水貨iphone?七、八十年代的舊版超合金......儘管這些產品的索價其實真的不菲,但說穿了,不過是波鞋 和玩具而已。當一個二、三十歲的成年人,還在沉迷少年人的東西,那就是一種不長進的「大唔透」。
「人的價值不在於所用的名牌」這人生大道理,在這個以消費能力多寡來決定個人尊敬程度的香港社會,是一句廢話。事實上,消費力是體現個人有沒有出色的重要指標,而男士在女士心目中的「市場價值」,由此出發亦可分為三類﹣
上品:有本事賺取豐厚的金錢,懂得兼正享受優質生活,啖紅酒、能連續性消費各式各樣的奢侈品和服務而不欠卡數。他們不僅成為女性心目中的「筍盤」,更深受商人敬愛和重視。
中 品:他們雖然平日多數飲啤酒,但除82年拉菲之外,還知道其他貴價紅酒的名字;儘管日常只能去茶餐廳,卻對米芝蓮食府瞭如指掌;儘管手上的腕表是G- Shock,卻說江詩丹頓才是他的「dream watch」……他們消費不起奢華,卻通過「消費」這些資訊,提升了自身的品味。至少讓女士看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朝向優質生活的「烏托邦」邁進。
下品:這「等級」的男士,為著某款超合金出復刻而亢奮;以對Jordon波鞋豐厚的知識而自豪;視信和先達好景等為樂土......他們對旺角以外的奢華世界沒半點興趣。我不知道他們佔全港男士人口比例多少,但他們卻成為港女們對香港男士最主流的概括。


p148
首先男性在決策上是否較女性果斷,這顯然是值得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男性的耐性不足,而且對「細微細眼」的工作往往容易感到厭煩,所以面對繁複的行政雜務,雄性上司難本上較少介入,只求「過關」便成;相反雌性上司則不然,憑著一份細心的特質,那怕是在會議記錄中多打一個space,左右margin不夠對稱,都難逃她們的法眼。你以為是小意思,是她們雞蛋裡挑骨頭?在她們眼中卻是:「連小事也這樣甩漏,還說要做大事?」久而久之,男下屬事事覺得被挑剔、才能被抑壓;女上司則覺得男人真的愈來愈不濟,唯有事事介入提點,強調見微知著......在這循環下,處事較細心的女性顯然較適合這種辦公室生態。男性?便覺得自已好委屈囉!
事實上,香港的經濟發展愈側重溝通技巧,即使做什麼行業也要靠把口﹣做銀行的,要懂得氹師奶仔阿叔阿公阿婆購買基金產品「跑數」;幹地產代理的,自然要有將劏房說成豪宅之本事;從事大企業的又要跟傳媒市民打交道,於風平浪靜時扮老實商人,於風起雲湧時為公司解話拆彈;就連賣金賣化妝品賣電器甚至酒樓阿姐在節日期間也要賣年糕月餅......靠把口搵食,不再是罵別人光說不做的揶揄,而是實實在在香港的搵食模式。面對社會對僱員溝通的要求和技巧愈來愈高,對男性來說的挑戰肯定較大。......「這只是一個起點而已」隨著愈來愈多女性「上位」,一種更適合女士生存的職場生態系統將會確立,令男女雙方更呈此消彼長。「港女」的人口將會愈來愈多,並全方位給予男性強大的衝擊﹣在香港這個向來以經濟效益來衡量個人僵值的「中環價值」下,因應男人的經濟效益不斷下降,女人則愈見優皮,由衷覺得「D男人愈來愈無用」的女性將會愈來愈多。然而,這究竟是港女或公主病發作使然,還是不過是依據「誰財大,誰就氣粗」中環生態的正常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