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Office Life - 外賣膠飯盒的重用試驗

自備飯盒的測試不敵自己的玻璃盒對熱麵的不方便,放低了一段日子後,但外賣時老是帶點猶豫。最近隔離位的同事提到他也會買把早餐的塑膠碗重用幾次,覺得這也不失為一個方法。這樣就解決了飯盒的設計如何適合餐廳運作和我所點的食物這些問題。也想起另一個重用的例子是樓下飯堂中午的自選沙律。之前遇過有個外藉職員買沙律時都是自備的。當時未留意這些膠盒的自己,看他氣憤般怪店員又給了它一個膠盒,只有感到好奇。

同身邊同事們也傾到這可以重用多少次。有人認為五次,而我當時純感覺的話是放一星期就該丟棄。因為猶豫的都是會否什麼有害物質。尤其它要經得起一次次的熱湯(在公司的早餐我是傾向食粉麵的)和洗潔精。傾完之後,接著就當然要親自嘗試,帶著乾淨的膠碗到職員餐廳,在點了早餐後把碗交給煮麵阿姐,自己不會擔心打破或放置,就轉去另一邊點飲品,完全配合到本來的流程。最後一樣地拍卡俾錢,帶回工作枱邊做邊食早餐。有空才把膠碗拿去茶水間,簡單地用點洗潔精洗,不過清洗時會感到質地比重覆使用的飯盒軟身得多。我知道用力去清潔才最乾淨,但一用力清洗時,就有點擔心質量上有沒有問題⋯⋯另外,用這種配合指定食物的盒子,才發覺自己並不是經常都想食同一款食物的。粉麵可能一星期兩三次,隔星期食下沙律,另外有時食粥,有時三文治⋯⋯枱面就放了不同款式的膠盒,一星期內的重用度不是那麼高。



釋放有害物質?

首先想知的是安全問題吧。對於塑膠用品作為食物器皿,就想起早前講起水罇底的編號。那種三角型順時針的箭號圍著數字,代表材料是什麼塑膠的符號。可以參考食物安全中心的一篇文章,原來這個編號對選擇食物盒也有點用處。這是國際通用資源回收編碼(International Universal Recycling Codes),一般塑膠類常見的有1-7,分別代表:
1: PE/PET (常見於膠罇)
2: HDPE
3: PVC
4: LDPE
5: PP(* 公司的外賣膠碗就是5號)
6: PS/EPS (注:EPS=發泡膠)
7: Other (e.g. 聚碳酸酯PC、Tritan、聚乳酸PLA)
9: ABS

文章引用第350期選擇月刊做過有關「測試外賣飯盒雜質釋出量」的研究。測試市面上的PET/PP/PS/EPS即棄外賣飯盒。要做到適合熱食, 不建議使用PET/PS/EPS兩類耐熱性較差的材料,建議用PP比較耐高溫和化學性穩定(不過在處理油性食物時仍有少量雜質釋出)。另外,要避免選擇水罇時也會提到的BPA, 就要知道這是出現在一些生產3(軟質PVC)和7(聚碳酸酯PC)過程中作為塑化作用的添加劑。而且,即使市面上的膠飯盒都是PP物料。所以看來,大概以PP膠這基本材料來說,適量的重用還是安全的;不過當這些膠盒的原意是作為即棄式產品,生產過程中對雜質釋出的控制是否如一般飯盒呢?不得而知~


用料真係好環保?

另外,這星期又留意到原來內聯網有個「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pport」的網頁,對選用的餐具有以下形容:

Environmental Preferable Takeaway

"Natural bagasse is sugarcane by-product that is used to make biodegradable food containers. The plastic cutlery provided is 100% biodegradable and reduces our demand on the landfill. Transparent plastic cups and containers are made from polylactic acid, especially processed plastic made from corn."

原來在所謂的可降解塑膠中有兩種很大分別的分解方式:一種是以傳統膠料(PE/PS/PP)混合「可塑性澱粉材料」(PSM)或光敏媒介等,會分解成小膠粒;另一種「完全生物可分解」是以聚乳酸PLA(Polylactic Acid)等生物可分解塑膠取代傳統膠料。

公司餐廳的這種分類為PP的塑膠,對員工健康算有點良心,環保就可圈可點,因為相信公司的這種環保膠盒應該理解成會降解為小膠粒的那類,而非變回進入大自然循環中的天然物質。近月就有報導指潔面用品中的微膠粒流入大海後,正在對海洋生態做成污染。
(新增:在藻類與膠之間,魚選擇了吃膠粒 :http://hk.thenewslens.com/article/41411

另一類的 聚乳酸PLA 等完全可以生物分解的材料,大約年多前見過有同事用的一款水罇ECO Can Plus,就是港商引入PLA物料作產品設計和製作的(「港商引入新物料 粟米精華製造綠色「膠杯」: http://sme.hkej.com/template/article?mode=8&suid=3460005747 」) 。不過PLA還是外地有較多提及,又是否如果大量推廣就可行呢?有一些憂慮指:首先,廢膠的回收其實必順按材料再分類,現時主要的膠回收是膠罇PET,PLA需要的是分解而非回收,但市民不留意分辦的話就會加強了PET回收時的分類困難,影響到現有的廢膠回收。還有的是它最合適分解的那種堆肥環境,就不是一般常溫環境,以至我們處理垃圾的堆填區可以提供到的,所以我們丟棄後可能也是需要時日才能分解和一直佔用堆填區空間。

相比用傳統的膠料,這些做法可算是行前了一步,但對於這個人類製造出來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新界南堆填區 v.s. 清水灣

真重要=態度?

如果現在選擇使用一次性即棄餐具,垃圾始終是會不斷被製造出來,然後填滿一個又一個的堆填區,這是否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呢?這一刻,我們需要的只是選擇用新發明去補救依舊大量製造出來的垃圾,還是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或者這就是在Recycle以外,Reuse和Reduce的重要。想起那句「惜物、減廢」⋯⋯
 我們都很習慣一次性和即棄式的用品,利用完就打包起來統統丟到垃圾桶,好像事情就完結了。然後,那些看不到的一切,都與自己再不相干⋯⋯垃圾如是,生活如是。

周未遊:小峽谷/下白泥 & 堆填區...

周未遊:上水華山 & 堆填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