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體驗手作步道-「自己山徑自己修」(Day 2)

為斜度大的路段加上石梯級

進入第二日的工作坊,上星期日活動完結後徐老師的「千里步道」團隊就要回台灣了,今個星期就由香港漁護署的現職/退休同事 帶領,最老資格的幾位退休或快將退休的老總、師傅,各位年輕管事的也懂是交給他們帶領大家。示範一時各有主見,是老師傅的經驗;一時對對方想要什麼,兩人又合作無間:「以前一齊砌左成條路上馬鞍山喎」

這次不用木頭,而是完全用石處理。在坪墩村,大網仔路附近的山徑起步不遠之處。附近的大石比上次多,第一步都是採石,說有拳頭大的才看上眼,當然是因為工法不同之故,過程和成品的確是沒有碎石的需要。到之後砌石時也遂漸會發覺分得出不同質地的石頭:有容易打碎的粉石,多帶點粉紅粉黃色,折面會看到顆粒質地,應該是沉質岩類;有種打開的折面會是黑色片狀,聲音清脆,有點陶壺感覺的,可是岩石類型就不懂分別了;而最合適使用的就是常見的花崗岩質地。



開始分組修路,我們這組做了最上的一級,雖然級數不多,但是一個修得整齊的大級。

先挑選作梯級前邊的大石頭,表面和前邊上沿都平直,一級闊度最少是要有大約18吋。一根木方作直尺,不時量度整個組合水平工整。石底再找較小的石頭攝實,老總經常強調這個很重要,鬆動的話別人一下踏不穩扑倒,一定要攝實,踩上去試試向哪個位置鬆動就知那邊要放石頭。 而這時就會明白為什麼太小的石頭不管用,有些尖扁的比圓圓的形狀更合用,還要用鐵鎚仔打入縫隙中。粉石一打就碎,就不靠堅硬了。不過就算花崗岩也好,是要用鎚柄去打的,鐵鎚太用力也是可以打破石頭的。處理石底同時要兼顧級面工整,一些角位可能就靠鎚仔打走來修整,用的要是柔力喔。

然後繼續找石頭向內圍邊和中間的路級。基本方法如上,但要找到和擺好可以互相配合的形狀,兼顧的是立體的四方高低。考驗的是運氣機遇,也是眼光,我們說這是高難度的七巧板。花了很多時間才做好一個大階級,最後舖回泥土填實石縫,讓石面自然露出,看著成品會很滿足。


這天其實有兩種方法做路,另外一種看來簡單方便,只做梯級前沿的大石,梯級中後面保持泥土,如果是崎嶇山徑上施工,我想這個方法比較實際。如果是村前大路,我想會選擇之前方法平舖得美美的。不過,今天的兩種方法我看更是展示不同教學目的,和不同師父因地制宜的心法,就像之前台灣老師展示的又是另一套,這些功夫活和經驗都是跟人的。多從不同地方和人學,得著也多。
選擇合適的石面
按照石底形狀掘坑
兩兩整齊並排

最後一項工作,是在梯級頂做一條導水溝。開始前先要大家看看整個現場環境,想想還會需要做些什麼呢?這才能讓大家明白到做導水溝的目的。觀察地形,本來上坡方向的雨水會聚集沿山徑向下流,形成對山徑的破壞。用鋤和鏟開一道闊八寸的坑從高向低流入旁邊山坡之內,出口處可以較闊;坑道要直才能快速去水;斜度從高到低不要在中間深坎積水,坑道兩邊用鏟筆直地鏟下,削出直壁;兩邊內壁用石抵住,但高度不要突出路面而變成拌腳石;而中間選扁平的石塊舖進去。



上星期處理麥理浩徑的一小段。在剛剛這周未舉行的「香港100」野外長跑賽事,就是大致使用麥徑作為路線,大家上次的工夫就這樣發揮過一分作用。郊野管理站外看見在對面的賽事檢查站,很是熱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