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焜哥定好新年假期由粉嶺出發,試行我們的北區計劃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可以寫。最緊要係仲會帶定營帳睡袋嘗試今晚上華山露營。
上午大約10.30在粉嶺火車站出發,先到聯和墟的茶餐廳食個早餐。聯和街一帶有不少街坊食店,舊街市入面的小店地圖都有介紹。我地隨便選了間仍有早餐的光顧。第一站先往粉嶺聖若瑟堂參觀 (http://www.catholicheritage.org.hk/tc/catholic_building/st_joseph_church/index.htm 檔案室內有些1953年6月7日報章
紀錄當時的模型) 這教堂1953年落成,奉聖若瑟為主保,以工匠的手藝養活家人的聖若瑟,想到附近的手作村。入口前的銅牌寫著粉嶺聖若瑟堂是三級歷史建築物。不過有更耐歷史的是走廊上的三個大鐘,大鐘是戰時的九龍城聖方濟堂遺物。九龍城一八六零年代在當時海旁已經設有傳教站,並在一八六九年建立的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記念十六世紀到東南亞開教的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到後來一九三零年代興建機場,政府以換地形式在附近批出土重建,資助人亦將聖堂改名為聖五傷方濟各堂。到日治時期日軍為擴展機場,教堂再被拆去(現在最近原址附近的聖方濟各堂己經要數深水埗區) ,另一個當時為此而被炸毀的還有沙中綫土瓜灣站發現的聖山遺址。 回到現在,粉嶺聖若瑟堂是一些新人行婚禮的心水地點。右後方露出一角的是新鴻基2014年落成的單幢樓項目──瓏山一號。
新鴻基地產即將推出粉嶺樓路項目──瓏山一號
新鴻基地產即將推出粉嶺樓路項目──瓏山一號
穿過被稱為「聯和墟三寶」的綠悠軒、帝庭軒及御庭軒,一條馬適路之隔的對面就是馬屎埔村。也就進入東北新發展區中的粉嶺北新發展區範圍之內,馬屎埔村南面是十幾年前信和發展的綠悠軒,北面華山,東面龍躍頭有圍村及文物徑,粉嶺北新發展區由馬屎埔沿梧桐河向西伸延至上水石上河一帶。
雖然東北新發展區近年才引起熱議,發展商的收地行動就十幾年前已經在開始。現時馬屎埔最大的地主是恆基,但村內仍有私人擁有/租約式耕作的田地、寮屋。沿馬適路去到烏鴉落陽的話,還可以見到當年新世界發展興建的「鬼屋」/「爛尾樓」,二十多棟落成但沒有出售的低密度空屋,當年的0.4倍地積比到將來3.5至6倍地積比。
入口的地圖提供了簡單的路線指引,沿著路邊的藍線便不致行錯路。一路上可以見到與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YMCArts) 合作美化馬屎埔的粉飾外墻和動物雕塑。我地走一個大圈,經過士多、田地(有種菜的、有寫蜂蜜的)、大宅,走到梧桐河畔。焜哥介紹附近有四條村(馬屎埔村、天平山村、石湖新村、虎地坳村)都是今次發展計劃的受影響村落,雖然想過其實可以就這樣沿河經過四村走到紅橋新村起步上華山,不過我們應該尚要回市中心準備今晚食物,所以到梧桐河後繼續繞村而行。
入口的農夫貓,堅定同一副小心審視的眼神 |
回望聯和墟的屋苑。這是「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文明是種進化,儘管適應別制止它」? |
不知香港是否還多梧桐樹呢?地理上從北面深圳的梧桐山,香港北區的梧桐河,大埔的梧桐寨。彷彿有一點點關聯般。鳳凰非梧桐不棲,只是香港鳳凰木看得多,也許某天也找一找這個梧桐樹。
莊子:「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回到村內,可以看到村內一戶的草地上養了好幾隻羊和那睡了般的牧羊狗。香港還有人會放養羊?養大了會如何處理?聽說羊是牧羊人從上手人家接下來的,是不會用作買賣了。繼續走到馬適路旁,才發現馬寶寶社區農場原來只在當初入口左邊的不遠處。
之前在村內的閘門已看到單張,召集今日下午的請願。當我們去到馬寶寶時已經有好幾人在等著出發。一個看來二十來歲的年輕女子拖著喼急急走過(我看人年紀的本事不算好喔),聽焜哥介紹她就是這個馬寶寶社區農場的一個搞手Becky。我很好奇是不是社工/社會學/或什麼背景才會這麼年輕就來落手落腳的投入城鄉的發展的社會議題和農莊。焜哥追著問了些問題,我忘了。聽他講Becky小時候是和家人住馬屎埔的,畢業後也是在中環工作,但從馬屎埔的發展起,就回來這個社區出力。
有人說,梧桐河的土名叫鳳溪(就是上水區鳳溪小學、鳳溪中學的由來)。又有指鳳溪只是梧桐河某一段的土名 |
再次驗證羊的長方形瞳孔 |
https://www.facebook.com/mapopo.page/events |
離開馬寶實後,我們先到聯和墟吃個下午茶。經過舊市集的聯和手作村,看到幾個檔主擔心牌匾旁的植物會否影響建築的結構。入去跟門口的檔主傾了很久。除了有對姐妹是全職檔主外,大部份都是本身正職或另有工作室的。本身都是住在附近的,而相比粉嶺附近地區,更欣賞聯和墟的小區特色。
當初健康行動向政府租用3年的期限在2015年就到期,當問到往後如何時,好像是解決到而手作村應該會繼續運作下去。檔主們對這場地的使用就像正努力證明這裡是可以這樣做下去的。當前景未卜的開荒牛,避免場地收回,避免被安排的活化。談到香港幾個做藝術的地方,政府做的PMQ,石硤尾的JCCAC,都有令手作人失望之處。不過這群開拓者仍有還多問題要面對,例如建築的失修和保護。現在的檔位都是在加鋪的地台上佈置而成,行人路上鋪了防滑的膠地蓆,都是為了不影響原有建築物的情況下運作。但是她們也講到當打風下雨時,屋頂的窗口會讓雨水打濕工作室,常駐的幾個手作人都是女孩子,擔心平日出現的醉酒漢、怪叔叔,於是都是周未才能多點開放。但同時,為著搞活這手作村,搞活這舊街市,就要令社區上的人認識這裡正在做的事,知道這裡不是荒廢了。我會幻想我如果是當中一份子,希望做到有一日當大家都認同『呢度咁樣係做到落去嫁』。
食完下午茶離開聯和墟,我們坐港鐵到上水,經馬會道、文錦渡路,過梧桐河後在紅橋新村和虎地坳間之間的華山軍路開始上山。這段路除了行山外,也是越野單車和電單車會使用的路線,雖然全程水泥路,但上下坡的斜路卻是一番挑戰。早年曾經走過這段路,只是今次己經就為露營而再行。這段路雖然不是一般出名的行山路段,但就有好幾個特色值得留意。一是上次為了看看的大嶺求雨碑,從碑上刻字看到是道光己亥年間的廖有容所立,如果尚記得當年歷史科,新界有鄧、文、廖、彭、侯幾個大氏族,大嶺就是華山的土名,大嶺、大峒這類名字其實很常用,反正對前人來看,自己生活地方附近的大山就是了。 二,是從求雨碑起的路就進入了靶場範圍,可以看到山下長型的靶場空地。只是兩次過來都不是練靶的日子(聽聞練靶時會掛起紅𣄃的,可是那兩支紅𣄃的就看不明白算是掛起還是降下了),上山時遇到幾個後生仔,知道我們打算扎營過夜,就說明早會被鎗聲噪醒,第二天我們就沒有遇到鎗聲,但之後近軍營一段路就看到當日大概是運動會比賽吧。三,之後的路可以看到南北兩邊的景色,如果有聽聞「棕土」等議題,一定要是看看這個恐龍坑貨櫃場。第一次看到有這種規模的貨櫃場深深隱匿在香港北面的郊外,感覺幾驚訝的。沿這路上也可以看到遠處的深圳,從前的人在路邊的大石留下「北望神州」的題字,大概從前的人還會感嘆香港的發展對比深圳的落後,感慨一度南逃來港的時代;但今日會見的是深圳的城市化,高樓大厦林立,你一定看到的是對岸最高的商厦「京基100」。而香港的上水、粉嶺以北則仍保留著鄉村的生活。隨著新界東北發展區的推行、邊境禁區的分階段開放、邊境城市的計劃(最近才知道有個新田購物中心預計今年開幕),香港人想要一個怎樣的新界東北?
到了 「北望神州」題字的山頭,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名字:「犀牛望月」,今晚沒有月亮,但抬頭有獵戶,金牛,雙子等星座。在這裡安好營帳預備過夜,嘗試夜間拍照。星星在良好天氣下都看得很清楚,人為燈光也沒有影響到天頂。
到了 「北望神州」題字的山頭,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名字:「犀牛望月」,今晚沒有月亮,但抬頭有獵戶,金牛,雙子等星座。在這裡安好營帳預備過夜,嘗試夜間拍照。星星在良好天氣下都看得很清楚,人為燈光也沒有影響到天頂。
北面:深圳 (前方:恐龍坑) |
南面:上水 |
抬頭看到的獵戶座 |
第二天起身收拾過後,繼續沿路向坪輋方向前進。四,在解放軍軍營附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方型軍徽。是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的軍徽,上面寫著的拉丁文"Nulli Secundus in Oriente" 據維基的翻譯意思是 “冠絕東方”。在香港回歸前一支獲頒賜皇家名銜的兼職志願軍。這裡還有另一個前英軍廢墟。在軍地後的皇后山也有廢置的前皇后山軍營,曾是踞喀兵駐守之地,可惜這日路線就不能一併前往了。五,可惜今天天氣不算好,否則前路的方向會看到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61 公頃面積等於香港濕地公園,整整一個山頭的垃圾,這個"區"市絕不少野。香港現時的都市固體垃圾會送往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分別是 將軍澳大赤沙、屯門稔灣、新界打鼓嶺3個堆填區。但分別預計會在2016、2018、2020年飽和停止運作,於是又有簡稱 「三堆一爐」的擴建現有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的討論。雖然生活中我們從丟棄垃圾的一刻便可以眼不見為乾淨,但我們丟棄的廢物是不會憑空消失的,我想要教育環保的重要性,好應該帶人去看看堆填區的規模。想認識更多香港堆填區的情形,這篇堆填紀事很值得一看 。
走過最後的那個站崗亭到山下,沿坪輋路走入坪輋和坪洋,這是東北發展計劃中的「打鼓嶺/坪輋」區,將會改劃成低密度住宅及特殊工業用途。的確下山時遠望,很多地方看來就是回收場等工業地的樣子,不過可惜實際入村時未有與導賞中心的人傾談,因為這裡觸及回響不是一般的原居民生活。而是一群非原居民的和運作中的農地。而在爭議聲中,這區的發展計劃在2013年暫時擱置,但會納入另一項「新界北研究」-《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南面起自雞公嶺、北大刀屻及八仙嶺以北土地。西至新田公路,東及新界東北堆填區。預計在2016年年初完成研究。現時坪輋仍會見農業、藝術為主的團體利用舊村校等空間辦活動,綜觀其他做社區保育的地方去看,開始體會到大家都在走一個方向:要活用一個地方,讓更多大眾市民認識它、善用它;這地方才不會變成廢墟,而是可能做到一種「城鄉並生」。
再深入的坪洋,相比之下大多是新式的村屋。我們穿過坪洋村,為的是去看一看那片坪洋白芒草。經過三鄉亭,旁邊有一條上小山崗的踏步徑,,可惜上面看到只是前方一片平整中的工地,下來繼續向禾徑山路行,沿路都是 土木工程拓展署-口岸工程部 的圍欄,這才想起大概這邊就是蓮塘/香園圍口岸的相關工程地方吧。而所尋找的白芒草,已不復存在......
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 |
坪輋的舊村校 |
坪洋三鄉亭 |
坪洋小山上 |
禾徑山路離開坪洋,我們順路也到訪這個長山古寺,寺內有一個看守的女職員和一個燒香的婆婆在打理。進入後去先是一個小小的天階,天階背面是護法的韋陀,大殿上則供奉佛祖、觀音、地藏菩薩。寺旁的建築則修葺成小型的展覽空間。門前對聯:「長亭惜別,古道瞻歧,雨笠塵襟人日日」、「山鳥吟春,寺花送曉,煙鐘風磬我年年」,反映的是往日這裡的驛站角色和僧人清修生活。這間建於清代的庵堂,在經沙頭角往返香港深圳的古道上,往日亦作為旅客休憩的地方。交通要道的角色現在已不再,偶爾才有幾個訪客,當日我倆之外就只見單車友經過。待日後口岸落成後,可能又回到見證旅客惜別的日子吧。不過現在環境方面,一整段路都是工程車,沿路記憶最深的是施工中的山頭。最後一段我們走到沙頭角公路坐55K專線小巴回粉嶺完結今日行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