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試證明長方形 BPDE 的面積等於 $a^2$。
(提示:證明三角形 ABF 與 EBC 全等。)
今個月翻借了這本書《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式》來看,回顧一些重要的公式,開首第一篇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畢氏定理 $a^2+b^2=c^2$。雖然知道畢氏定理的證明有很多很多,但慚愧一直沒有記得過怎樣證明畢氏定理。於是今次上網看看,原來經典的證明就已經很簡單,以 Euclid 在《Elements》中的證法為例,用到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與矩形間的面積等化,只要幾步就可以完成。
上面的問題中,留意邊長為$a$的正方形 與 三角形 ABF 等高,輔助線構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SAS) ,長方形BPDE 與 三角形 EBC 等高。於是有: $a^2$ = 2 Area ABF = 2 Area EBC = Area BPDE。 同樣地,可證明斜邊正方形中的另一個小長方形面積是 $b^2$。 所以,斜邊上的大正方形面積 $c^2= a^2+b^2$。
其他的創意方法也有很多很多,例如透過重新排列以下大正方形內的直角三角形。
-----
第 2 篇是有關對數的公式:$\log{A\times B}=\log{A}+\log{B}$
-左邊是兩個「原數」的乘法,右邊是兩個較細的「對數」的加法。
歷史發展上,從前航海的地圖定位和時間都依賴精確的天文學,天文學的測量和預測需要處理大數的乘法。當年未有電腦/計算機,人手的話,計算加減 比 計算乘除 容易,如果可以將乘法轉換成加法,則可以大大加快數學家的計算工作。
這個公式是怎樣來的呢?現在我們都是先學「指數」的概念,之後才學到「對數」。如果觀察到指數的 $x^a x^b = x^{(a+b)}$,不難聯想到這條指數公式是對數公式的一體兩面,因為對數是指數的「逆運算」(Inverse)。可以看成是乘法的定義和指數逆運算的表達。
但厲害在於,當年普遍未有指數的觀念,「指數」的使用較「對數」遲。
當時的人從兩組數列的對應中,留意到兩個在「等比數列」中的大數乘法,可以用來「等差數列」對應的細數加法計算後,對應回到原本的數列中求得答案。
「等差數列」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等比數列」 1/4,1/2,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留意兩個在「等比數列」中的大數乘法如 16x32, 可以透過計算「等差數列」對應的細數加法 4+5=9,之後對應回到等比數列中 512 求得。這例子中的「等比」(或「底」(Base))是 2,而其實當初用的是比 1 小些少(或大些少) 的 $1-0.0000001$ (或 $1+0.0000001$)來製造數字排列更緊密的對數表。之後發覺用 10 作為底(Base)更方便使用,成為 10 的「常用對數表」。
例如要計算 123 x 789: 123 可以看成 $1.23 \times 10^2$ ,查表轉換成 0.0913 + 2 = 2.0913;789同樣地求得對數2.8971;相加得到4.987,反查得到大約是97050,相當接近 97047。對了,因為手上的簡單對數表的位數限制,也只是接近值而已,除非有人先計好更多位數的對數表,這就是前人所做的事。這個對數表還有實體化的對數尺,這些工具的使用是從前的計算者所必需掌握的技巧。
到計算機的出現後,今天我想也不會有人需要到用對數表,但一些對數而來的技巧就仍然有用,作為指數的逆運算當然很大用處;N 的位數可以用 $\lfloor \log (N) \rfloor$ 求得; N 的 n次方根 可以用 $\frac{1}{n} \log (N)$ 的對數求取;而「查表」這個行為也仍在如『常態分佈』等表格出現的考試中需要。
以 10 作底是因為在10進制的環境下,對數表能更直觀地使用,例如 要查 12345 的對數,只需要表格中有 1.2345 的對數,再加上 4 就可以了。另一個常見的「底」$e$ ,所謂的自然指數 $e^x$ 和 自然對數 $\ln (N)$ 又是什麼回事?
$e \approx 2.7182818284$ 作為對數的底,相對於10是很晚的事。這個符號,現在常用的定義是 Jacob Bernoulli 從複利(Compound Interest)的考慮而來。$ e = \lim_{n \rightarrow \infty} (1+\frac{1}{n})^n $ 。當一丁點的利率,在很長很長時間後,連本帶利會變成多少?複利顯示的是一種等比級數的增長。實際使用起來,當 1年 分作 n 份,名義年利率 4% 分成每年$\frac{4 \% }{n}$。1年後的本金加利息:$P_1=P_0 \lim_{n \rightarrow \infty} (1+\frac{0.04}{n})^{n(0.04)} = P_0 e^{rt}$。
乘法構成的等比數列 $T(n)=ar^{n-1}$ 是非常基本的一種關係,當中重要的特徵就是指數部分 $r^x$。如果從斷斷續續的數列考慮到一條連續的指數方程式 $f(x)=r^x$,調節等比數列中的比 $r$,令到每一刻數值的增長 $f'(x)$ 與數值 $f(x)$ 本身成正比 $\frac{\text{d}f(x)}{\text{d}x} \propto f(x)$ ,微積分的發展中告訴了我們,所研究的函數可以寫成以 e 為底的指數函數 $e^x$ 或對數函數 $ln(x)$ 。猶其在數字增長率等於數字本身的時候,$f(x)=e^x$ ,$\left\{e^{-1},e^0,e^1,e^2,e^3,...\right\}$。簡單一點地形容:如果當股市在20000點水平時,你期望它一日的波幅有200點(1%);當它在30000點水平,你應該期望它一日的波幅是300點(1%)。很合常理的情況,還出現在例如:人口增長的模型;以『半衰期』減弱的放射性物質 $N(t)=N_0 e^{-kt}$ 等等,都有 $e$ 的出現。作為 $e^x$ 的逆運算,以 $e$ 作底(Base)的 $\log_e(x)=\ln(x)$ 就經常出現了。
留意 $e$ 的定義:$ e = \lim_{n \rightarrow \infty} (1+\frac{1}{n})^n = \lim_{n \rightarrow 0} (1+n)^\frac{1}{n} $
然後:
\begin{align}
\frac{\text{d}}{\text{d}x}e^x & = \lim_{\delta x \rightarrow 0}(\frac{e^{x+\delta x}-e^x}{\delta x}) \\
& = e^x\lim(\frac{e^{\delta x}-1}{\delta x}) \\
& = e^x\lim_{n \rightarrow 0}(\frac{n}{\ln(n+1)}) \\
& = e^x\lim(\frac{1}{\frac{1}{n}\ln(n+1)}) \\
& = e^x\lim(\frac{1}{\frac{1}{n}\ln(n+1)}) \\
& = e^x(\frac{1}{\ln(\lim_{n \rightarrow 0} (n+1)^\frac{1}{n})}) \\
& = e^x(\frac{1}{\ln e}) \\
& = e^x
\end{align}
如果是 $f(x)=10^x$, 只會得到 $f'(x) = \ln(10) \cdot 10^x$。
另外,還有一種「等角螺線」(Equiangular Spiral) -(穿過原點的任意直線 L,螺線與 L 相交的角永遠相等),會滿足極坐標表示的方程式 $r=ae^{b \theta}$ ,所以又稱為「對數螺線」。這關係又在鸚鵡螺殻、向日葵花盤、燈蛾飛行路線、熱帶氣旋外觀、銀河系旋臂,等大自然事物中出現。
提出 $e$ 的 Jacob Bernoulli 就深入研究和贊嘆這種「對數螺線」,發現它在數種變換下仍會維持原狀。例如在放大縮小時:$m \cdot r = m \cdot ae^{b \theta} = ae^{b (\theta + \phi)}$,全等於原本的螺線旋轉某個角度 。所以,據說他甚至要求把「對數螺線」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並附以頌詞-"Eadem mutata resurgo" (Although changed, I arise the same)
(可惜,大概沒有讓雕刻師也了解「對數螺線」 ,被刻錯成另一種圖案-「阿基米德螺線」,直到永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