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GGC - Startup Challenge 後記:一

3月初的這兩星期很多時間都放了給GGC Challenge 密集的日程中,這篇回顧發覺也打得太長了,先放一半上來。過了「決賽日」現在的回顧,今次應該是體驗到一種類似Startup weekend的活動。當初參加的動機,因為大會的主題"Greenovation" -綠色創新是我有興趣的主題,想實際地能用自己自學的電腦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而且希望遇到什麼有趣、有本事的人。活動開始時,我不是帶著自己想要推行的計劃而來的。參照現在所知的startup weekend 流程去比較,GGC會經過的階段大致為:
1) 活動簡介&Workshop => 2) 分享個人Idea & 組隊 => 3) 周未的Development/Prototype & Pitching => 4) 一星期的改進 => 5) Final Pitching

Day01-活動簡介&Workshop

第一日讓約100名獲選的參加者出席。當中有學生、在職人士,報名時亦會分類為Designer、Business、Caring、Developer 四個界別,而有不同顏色的T-shirt和名牌作識別。例牌的簡介和演報之後,較特別的一段是仿效 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的環節,雖然原意應該是對「書本」個人的了解和認識,但今次有點分別的是:這也是一個了解伙伴機構(同時是初選評審)所關注的環保問題的機會。我們分組走訪了其中幾個。例如:航空公司表達的是飛機餐的剩食問題、登機流程中的印刷等。大致可以用預訂飛機餐、統計模型預測、電子化的流程、回收重用的RFID 等方法。仁人學社分享創業經驗和心得,當中見到Lean Startup一詞事後在網頁上也看過原來是一本書的書名,最近也在圖書館借閱中。這本《精實創業》當放在一個正在準備初創的時候,的確會讓人有些感悟。製衣公司分享如何做到城鄉合作,當中特別看到中間人的重要。打印機公司困難在如何讓大眾知道它們有墨盒回收的工作、如何令企業公司能善用打印機省電節能的功能,一間商業機構會願意放多少資源去做環保節能的Marketing?最感到有趣的,是一間做廢物處理的公司-SSID(商業上主要業務做資訊機密處理)分享幫助中大做廢料審計,利用RFID和QR Code等方法追蹤垃圾來源,從而可以作出資訊回饋和進一步的建議,達至減少校園的垃圾。大概自己想做這種活用科技和數據,真實地做出影響的顧問角色,特別欣賞這個分享。

下午,全體又分成兩組分別前往油塘的MakerBay 和 St.James的Upcycling Centre,我很好彩是到MakerBay的一隊,好彩是因為Makerbay也是報名時吸引我的一個亮點,想像中是一個讓人落手實作的地方。不過當日就未有Makerbay的活動,而只是充當一個場地提供,活動主要由Google安排的"Design Thinking" Workshop。記得圖書館見過這題目的書,都是一堆寫著史丹佛的書名 e.g.《史丹佛改造人生的創意課》,今天也借到手了。如果用當日Workshop體驗的一套程序: Empathy(Interview) > Define(A Need Statement) > Brainstorm(x10) > Prototype(Build) > Test(+-?!),Design Thinking 強調的是一種從用家出發的設計理念,鼓勵拼發創意,及早生產簡單原型去驗證。(另一個介紹:Design Sprint,將原本的Brainstorm(或Ideate)寫為兩個步驟-Diverge、Decide)

Workshop以外,今日亦是讓參加者有social/networking的機會,並為日後的分組做準備。聽過幾個想法,可能跟科技創業不同的是現場Developer界別的人最少,大多是Business。而學生就較多是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很多是經Votra而知悉今次活動的参加者。有幾個參加者比較特出的,是一些已投身創業或相關知識的行內人仕。也見到經過今日,可能有些參加者已經決定作伴,但暫時只是在未出現很中自己心意的,繼續慢熱地等待機遇⋯⋯



Day02-組隊

今晚遲了點到達會場,沒有了一輪交際冀晚餐的環節。剛趕及正式活動部份,但大部份時間都在自己未了解活動目的的情況下進行,現在知道這在模仿什麼,就清楚得多了。大會先提供25個名額讓參加者提出自己的主意,讓人們在Diversity的條件下自由組隊,尋找合適的隊員。這設計的原意應該是先有意念,再集結成員的,但那刻的形勢卻像是大家先抓住了合意的組員,公開提出意念的環節只是程序而已。當很多人其實已有組合,在這情勢下,我們幾個未有組的剛好遇上,提出些主意,很短時間內決定加入這個項目,要填一份隊伍報名表,組內名額有限,先寫名者為實。這樣拼湊而成的組合符合基本Diversity的要求,我們有學生x2、在職x4;3個界別:Business x4、Designer x1、Developer x1。

初步篩選會讓約80人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兩日在Google Office的Weekend。這階段我們的意念是傾向科技,新能源的項目,我們笑稱"PatPat發電",要利用"化壓力為電力"的技術……。在一個多小時內我們要用這個主意說服評審支持我們入圍……。這過程應該很感受到說服人先要說服自己,很堅定地,這是可行的!雖然,這晚目標達成後,這主意成了我們幾好笑的一個主意,不過日後如果技術進步得可以提升發電和儲電效能、電網接駁用戶自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的發展成熟、在運動的健康風氣配合下,應該有發展空間的。當然這是寄望在將來科技,而不是現在的時候。不過Startup投資者的角度是現實的,用家是現實的。經過Mentor的挑機,提點到留意對用家來說就更真接和現實的問題是,為何要這硬件,什麼價錢去換來什麼呢?

無論如何,事情就是在八成過渡率下,我們像在低空不可思議地擦邊滑過了這一關。一段小插曲是,我們在公佈入圍名單時一度被遺忘了,幸好我們也留意到自己隊伍和公佈入圍隊伍的分數,雖然低分,但仍是高於最後一隊入圍隊伍。亦好在有隊員即時查詢,我們這個組合「爭取」到正式挑戰的機會。

然後,當晚我們就決定大家要再想新的Idea。


Day03-Google Weekend 1

當晚,大家Whatsapp自己見到有什麼環保問題想處理的。第二日約定預早就在銅鑼灣Time Square會合。當然小弟是第一次到訪Google香港的Office,講不上算是戰戰兢兢的心情,但好奇心還是居多,自己亦幾想不到Google的Office會是在銅鑼灣,而非那種多一點自然、少一點商業的地方。

我想自己不算是環保人仕,只是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地儘量做好一點。相比之下,Aimee投入得多些,我也很欣賞她有落實的做多幾步。在這因為約得早,也趕不及吃早餐,到了銅鑼灣只好落Toast Box買了份外賣。不過在自備餐盒的Aimee和今次環保的主題下有一點點愧疚?

我們活動的的空間應該是,地方未有想像般令會我意外地大(想像一件東西會超出想像,是不是有點奇怪?),不過據網上的報章報導過的資料,Google應該已經租下了兩層的全層寫字樓。的確Open Area的空間不像一段辦公室,Google有很多圓櫈大枱那種方便Relax的交流討論的空間,Pantry有煮食,有休息室,有足球機,周圍佈置當然配合地走創意路線。但未放開的工作區不知是何許樣子。

這兩天我們要做的是準備一個5分鐘的Pitching,從以下5方面等準則,(說服來自各公司的評審投資我們的項目),爭取進入六強。相比已經準備細節和演報各部份的隊伍,上午我們還是在職一起想「要解決什麼問題」,而共識的是:我們生活製造很多即棄飯盒。
1) Cross Sector Approach
2) Sustainability
3) Feasibility
4) Impact
5) Scalability

下午,想到的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直接(現在整理回想下,其實也可以應用一下Design Thinking中的Ideat)。一邊想仔細如何運作,一邊就準備Present。當日有很多人不同的Mentor在場,我們問過在外國從事新能源的Mentor舊主意如何。新主意問過從事素食餐廳的老闆,問過NGO基金的,都得到些意見怎樣完善我們的主意,感覺可以這樣準備下去就可行的。到遇上眾籌網的Mentor時,提醒了現實的問題:誰是我們的買家,希望合作的企業為什麼願意讓我們做這件事?如果我們的意見都是從環保人士、非營利團體的角度聽取,我們是否明白作為我們合作對象的營利企業的想法?是企業中CSR/HR/PR/etc⋯⋯的那個部門?(而現在我會知道:也是因為當時我們未了解這活動的本質是提出一個方法-Green Innovative Solution,或是一個社創-Green Innovative Startup)。於是我們向不同Mentors取經,加入了不同元素去補強我們弱處。

到夜晚也在「Pitching」方面得到很好的意見。5分鐘其實不會是一個完整報告整個計劃的演報,我們更著重先打動別人,5分鐘就是一段Show Time,吸引別人有興趣之後和你詳談。之後在誠品看到過一本寫做簡報的書的內容很像:其實簡報方式可以按目的作分類,我們這一套大概類似書中的這模式:背景-困難-解決-方法-結果。為著晚上的躍進,我們幾個也許是當晚最後幾個離開的一批參加者,然後在街邊花圃也繼續做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